不良学风的当下症候(2)

不良学风的当下症候(2)

——由毛泽东关于学风的论述说起

虽然时过境迁,但毛泽东笔下的这些不良学风和文风仍然潜滋暗长,不曾绝迹,个别时候表现还很严重,只不过具体的“症候”有所不同。

本本主义在当下最典型的表现就是满足于或局限于在经典马克思主义那里寻章摘句。有人打着“回归马克思”的旗号,以去除阅读者自身的主观性、进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原原本本”的意义世界为主张,希求最大限度守卫原创文本的客观性和纯粹性,并进一步以该领域专家学者自居,用抽空阅读者的主观性来守护文本的所谓客观性,把一己的阅读结果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说长道短,指手画脚。固然,马克思主义研究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原著、忽视文本,但正如毛泽东所言,“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们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我们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的本本主义”。更何况,与小“本本”相比,现实社会是一部无字大书。所以,“迈开你的双脚,到你的工作范围的各部分各地方去走走,学个孔夫子的‘没事问’”,在今天仍然是理论工作者的必修课。

与上述情形并无二致的另一种表现是对西方理论的“偏执狂”。近年来,理论界出现了“以西解马”,特别是“以海解马”,即以海德格尔来解读马克思的理论动向,并有愈演愈烈之势,部分学者无判断介入甚至照搬西方学术,并以此来评判和确证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合法性或现代性。有的博士生写的论文干脆就是用汉字写的洋文,用汉语说的洋话,晦涩难懂,不伦不类,让人如坠五里云雾。

主观主义最突出的症候是自以为是、自说自话、自我陶醉式的“宅学术”和“关门文章”。前者表现为远离大众生活和大众视野,沉溺于文本解读、技术操作甚或文字游戏,在封闭狭小的领地自言自语、孤芳自赏。这种以主观主义、自我中心为本质特征的所谓“学问”,必然是脱离实际、无关痛痒的狭隘的学究式学问。后者表现为起草文件、写文章、上课、做报告,既不认真倾听来自群众、来自基层的声音,不重视获取第一手资料,也不重视盘点已有的积累和存量,不做深入细致的分析、论证,只会或只是满足于闭门造车,除了说些空话大话套话外行话甚至错话外,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缺乏针对性、有效性,只是纸上谈兵。

在当下,被毛泽东充分剖析过的“党八股”不仅表现为一种不良文风、学风,甚至表现为一种顽固的思维惯性。“空话连篇,言之无物”之状不仅未曾收敛,反而改头换面,来势汹汹。随便翻翻一些文章,常常有似曾相识的感觉,一大篇文章是一大堆正确的废话、漂亮的空话、时髦的新话、严谨的套话、违心的假话,以至于媒体征集群众最反感的套话、官话时,“高度重视”、“积极应对”、“亲自过问”、“全力确保”、“提高认识”、“加强领导”等词被高票推荐。“装腔作势,借以吓人”在今天表现为,不是以话语质量赢得话语权,而是让身份、地位、名望等特殊资源充当话语权;不是让事实和学理说话,而是靠形容词和生硬结论定调。应该说,“甲乙丙丁,开中药铺”的文风格式眼下已不多见,但作为一种不注重“事物内部联系”,而是着重事物外部标志的“概念游戏”的思维惯性,必然会衍生新的表达式。“数字化表达”就是一例,即在行文中习惯于加入一组组数字。如某报告中的“5678工程”,乍一看神乎其神、玄之又玄,殊不知就是要求农户发展养殖业,为了凑趣便有“养5头牛6头猪7只羊8只兔”的泛泛要求,至于到底养多少合适倒在其次了。再如“n要n不要”以及“一是……二是……三是……”之类的句型句式,几乎成了公文流通领域的“葵花宝典”。

不良学风的存在,危害极大。从小处说害人、害己,往大处说,害工作、害民族、害国家。(作者系信阳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