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与中国道路解析 (2)

中国梦与中国道路解析 (2)

 二、中国梦的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社会主义在由理论变为现实的过程中,并不像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所预言的那样,首先发生在先进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而是发生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度里。这就要求共产党人既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从各个历史时期和各国具体国情出发,探索社会主义有效的实现形式。列宁过早逝世,来不及解决这个难题,但他已经意识到社会主义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困难,继续比较容易”;反之,在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则“开始容易,继续比较困难”。[6]斯大林同反对在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错误倾向进行斗争,并在实践中构建了第一个社会主义体制模式。这种体制模式对前苏联的强大和世界格局的转变发挥过积极作用,但随着时代主题的变化和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越来越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新中国成立以后,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就开始谋划和探索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目标和途径,既取得了巨大成就和宝贵经验,又出现过曲折和失误。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才正式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和道路,才更加自觉地解决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发展社会主义这个当今时代的重大课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党的十八大对这条道路进一步作了明确界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7]这一界定包含着在中国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重要前提、基本路线、根本任务、总体布局和战略目标,深刻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本质内涵和关键要素。这条道路可以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进行分析和阐释,这里尝试从以下五个方面予以论述:

第一,两个重要前提。中国共产党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保证。毛泽东同志早在1957年5月就说过:“中国共产党是全中国人民的领导核心。没有这样一个核心,社会主义事业就不能胜利。”[8]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也强调:“中国由共产党领导,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由共产党领导,这个原则是不能动摇的;动摇了中国就要倒退到分裂和混乱,就不可能实现现代化。”[9]1998年抗洪、2003年抗击“非典”、2008年抗震救灾,都显示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保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才能巩固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才能顺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我们党能够在新时期开辟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还以对基本国情的科学认识为现实依据。正如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所指出的:“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推进任何方面的改革发展都要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10]

第二,一条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集中体现了全党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反映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要求,因而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其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对党和国家中心工作的规定,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安排,坚持改革开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直接动力。如果把经济建设比做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火车头,那么,改革开放可以说是它的发动机,四项基本原则可以说是它的方向盘。三者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这是党和国家经受风险考验、不断取得胜利的根本保障。

第三,三项根本任务。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把“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看作建立新社会的“绝对必需的实际前提”。对于经济文化落后的中国来说,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就显得极为重要和紧迫。另外,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把“每一个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概括为比资本主义更高级的社会形式的“基本原则”。[11]恩格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这部科学社会主义入门之书中指出:社会主义“通过社会化生产,不仅可能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而且还可能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12]列宁坚持要把“不仅满足社会成员的需要,而且保证社会全体成员的充分福利和自由的全面发展”[13],写进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的纲领中去。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第四,一个总体布局。社会主义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协调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任务,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扩展为包括社会建设在内的四位一体。党的十八大又专门阐述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由三位一体扩展为包括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在内的五位一体,并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这表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本质规律的理论认识和实践运用更加全面、更加完善了。

第五,一个战略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以来,所有仁人志士的理想信念;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十月革命开创的世界历史进程的发展潮流。对于中国的发展进步而言,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必须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确定为新时期我国“最大的政治”,实行“三步走”的现代化发展战略。经过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原定1990年达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的目标,于1987年提前完成了;原定2000年达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的目标,于1995年提前完成了。我国胜利实现“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1997年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了“新三步走”发展战略:第一步,21世纪第一个1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二步,再经过10年的努力,到建党100周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建国100周年时,基本上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提出,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这一战略目标将民族式的理想追求与国际化的衡量标准恰当地结合起来,得到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广泛认同和衷心拥护。

上述五个方面,相互联系、有机结合,构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揭示了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找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关键和要素。其中,两个重要前提是基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根本条件;一条基本路线是总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核心内容;三项根本任务是方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最终目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是支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形式;一个战略目标是蓝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显著标志。这五个方面是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新时期我们党和国家实践探索和创新成果的科学总结,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客观规律和本质要求。在当代中国,只有这条道路而没有别的道路能够解决中国发展进步的问题。中国决不能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能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而只能走社会主义改革和完善的新路,以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幸福安康。

责任编辑:单梦竹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