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鞍钢:三中全会草案起草历经两阶段耗费近2年

胡鞍钢:三中全会草案起草历经两阶段耗费近2年

即将召开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引发了全世界的关注:中国下一步的改革方向是什么?改革目标是什么?中国将如何改革?对此,国内外各方纷纷猜测、众说纷纭,成为世界媒体报道的焦点。

事实上,中国已经走上了自主、自信、自强的改革开放道路,并将继续沿着这条“人间正道”不断实践、不断探索、不断前行。这是有其自身的历史逻辑和发展逻辑的,因此也需要我们了解党中央重大决策民主化、科学化、制度化的机制。

根据《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党的最高领导机关,是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和它所产生的中央委员会;同时,“全党各个组织和全体党员服从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和中央委员会”。

从党中央的重大决策程序来看,第一步是党的全国代表大会(简称“党代会”)决策,通常是每五年举行一次;第二步是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简称“中央全会”)决策,通常是每年至少举行一次。党代会决策是对未来中国发展进行全面的重大决策和全面的战略部署,中央全会决策是对关系全局的重大问题作出重要决定和具体部署,如十六届中央委员会召开了七次全会,分别涉及到深化机构改革(二中全会)、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三中全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四中全会)、“十一五”规划(五中全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六中全会)、为党的十七大做准备(七中全会)。这反映了党中央决策机制越来越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从而保证了中国重大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高效率地作出正确决策,及时纠正小的错误,避免颠覆性错误。这是“中国制度”和“中国决策”的重要体现和独特优势。

从中国重大改革决策和部署看,先后有四次“三中全会”决策,与之相对应的是形成了彼此区别又彼此相联系的四个阶段:

第一次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为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对经济体制进行改革。随后启动了农村改革,全面推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这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动阶段。

第二次是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根据党的十二大提出的有系统地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任务,作出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以建立充满生机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为目标。这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开局阶段,即在农村改革初步成功的基础上,开启以城市为重点的全面经济体制改革。

第三次是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根据党的十四大确定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目标和基本原则,作出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共计50条。这是在确立了创建新体制的目标之后的“建立新体制”阶段,即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不是在原有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下进行改革。

第四次是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根据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的战略部署,作出了《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共计42条。这是在初步建立了新体制的基础上的“完善新体制”阶段。

按照这一改革发展逻辑和制度变迁逻辑,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标志着中国将进入“全面深化改革”阶段。

责任编辑:于川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