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鞍钢:三中全会草案起草历经两阶段耗费近2年(3)

胡鞍钢:三中全会草案起草历经两阶段耗费近2年(3)

第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是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体制保障。根据“五位一体”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总体布局的要求,三中全会《决定》是一个“五位一体”的制度建设和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将全面推进统筹协调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五大领域的改革以及党的建设制度改革。这是《决定》最大的创新点和亮点。“五位一体”的改革总体方案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体制保障,小康社会建设的顺利推进又是改革总体方案的目标。例如:文化体制改革,是为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是为了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第三,全面改革就是全面创新,这就超越了仅针对经济体制改革、经济创新的局限性,扩大了改革的领域,开拓了创新的空间,更充分地激发了全体人民的创造力。不仅要尊重市场经济规律,还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文化传承规律、自然规律;不仅有市场创新、产权创新,还要有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社会创新;不仅要解放经济生产力,还要解放科技生产力、社会生产力、文化生产力、绿色生产力;不仅要破除经济体制机制弊端,还要破除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体制机制弊端;不仅要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生态文明,不仅要创造经济财富、物质财富,还要创造文化财富、精神财富、生态财富。这不仅大大突破了西方自由市场经济制度,而且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创新,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以外的其他制度相协调、相互补。从这个意义上看,不断创新、全面创新,不仅要“不唯书、只唯实”,敢于突破和超越西方,还要做到与时俱进,善于突破和超越自己。

第四,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是将党的十八大报告关于社会主义制度建设和全面深化改革目标和基本原则加以系统化、具体化,使各类改革更具政治可行性、经济可行性和社会可行性,成为下一个十年中国“五位一体”现代化建设和体制改革的行动纲领,必将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也会对世界和平与发展产生巨大的正外部性。

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到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跨越了35年。我们始终坚持和不断实践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正确路线,“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党的十八大更加明确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中国人民还将不断开创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事业,创造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奇迹。

(作者系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

责任编辑:于川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