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聚焦中铁建招待费(3)

【案例】聚焦中铁建招待费(3)

不过,中纪委的巡视毕竟是短暂的、临时的,假如股民和舆论无法真正直接触动中铁建,那么中铁建的反应也必然会是短暂的、临时的。在监督问题上,必然存在着这样的规律。因此,作为一种自上而下的高压监督,我们既要看到其闪电般的效果,却也不得不重视无法持续的短板。

此番中铁建出台内部新规,表示发票报销需要标明一系列情况,并将限额定在了5000元。这样的规定如果能够长期有效,其原因必然是存在一股力量自始至终地在审核发票本身,并将结果公之于众。否则,如果发票本身的信息不能受到检查,那么规定也一定会流于形式。

从去年实施“八项规定”以来,民众普遍的焦点都集中在一些政府部门上,针对官员公款吃喝的监督形成了两条路:一是纪委系统自上而下的督察,二是民众利用网络发掘身处豪华饭局中的领导。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两条路径虽然形式、方向、策略完全不同,但却共同形成了对官员的震慑。以至于如今的大部分官员,只能纷纷躲进不为人知的隐蔽会所或者干脆选择在单位食堂就餐。

中铁建作为巨型国企和上市公司,其性质决定了招待费公开的必要性。只不过相对于政府部门,企业在运营过程中有其特殊的一面,尤其是作为一家竞争性企业,招待费的额度较大似乎也是可以理解的。而中铁建之所以成为众矢之的,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在于在已经公布的2012年A股上市公司年报中,中铁建高居8个招待费超亿公司的榜首。但从舆论监督的角度出发,上述亮点并不能成为为中铁建辩护的理由。只是要明确的是,股民也好,舆论也罢,并非不能接受招待费的存在,而是招待费本身的详细情况,应该公之于众,便于民众监督。

事实上,我们很难相信哪一家国企的招待费能够经得住检查,但中铁建的“倒霉”能够催生出发票必须注明“招待了谁”的硬性规定,或许也可以成为国企内部整改的一个标本。而相对于发票注明相关信息,更重要的还在于招待信息本身能够公开,毕竟,只有敢于向民众公开,监督国企招待费过高的权力才能真正被下放。

中铁建“天价招待费”事件如此落幕?

如果将中铁建“天价招待费”事件比喻成一部悬疑小说的话,综观整个事件的开场和收尾,与公众所期待的事件调查结果相比,这无疑是一部几近没有结尾的悬疑小说。

以文学喻事件,清代文学理论家李渔在其《闲情偶寄》中说:“开篇之际,当以奇句夺目,使人一见而惊。”可以说,中铁建“天价招待费”这部悬疑小说,就具有这样强烈的效果。今年3月,中国铁建2012年8.37亿元招待费事件一经曝光,便以其分外“夺目”的关注度,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得社会和公众一片惊讶之声。然而,事件的走向和收尾,留给公众的是对这次调查结果的强烈质疑。而这些质疑,又恰恰是社会和公众对于本次事件最为关切的核心所在。

全年8.37亿元的招待费用,如此之巨的数字,倘若按照强卫东先生所言“中国铁建业务招待费支出总体上是符合规定的”,那么请问,此言依据何在?符合哪些规定?8.37亿元的招待费用究竟花在了什么地方?到底是哪些人受到了处理?一连串的疑问,可惜在强卫东先生的表述之中,均未作任何公开说明。不仅如此,在官方的表述之中,事件调查还有了一个很是光明的“尾巴”——强卫东表示,中国铁建针对检查出来的问题,采取多种措施加以整改,取得了一些成效。今年1月至6月,中国铁建在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6.1%的情况下,业务招待费总额同比下降了20%多。“我认为,实现全年业务招待费下降10%的承诺,应该是没什么问题的。”

瞧,一桩“坏事、丑事”,在一系列悬疑未决的背景下,陡然演变成了“好事、喜事”。不过,伤疤未愈,疼痛还在,诸多公众质疑仍在持续,官方又何必急急强调此次事件所带来的所谓“成绩”?既然中国铁建2012年“天价招待费”位居A股上市公司之首,其自身又作为一家大型国企,那么,其“三公经费”使用支出理应透明,给予社会和公众更为明晰的交代。倘若中铁建“天价招待费”事件处理,以如此“高高举起、轻轻放下”的姿态落幕,不仅是对政府公信力的一种损害,而且对类似中铁建这样的企业也起不到很好的警示作用。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