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业革命推动全球制造业变革

新工业革命推动全球制造业变革

全球科学技术正在快速发展,新一轮再生能源技术、信息和互联网技术、数字智能制造技术等重大创新会不会引导新一轮工业革命的展开?如果是,那么这一轮新的工业革命的本质是什么?趋势如何?它会给我们人类社会带来多大的影响?工业化进程中的中国制造业又应该如何应对?可以肯定的是,新一轮工业革命已经悄悄降临,它带来的制造业技术突破性的发展,将使人类的社会生产方式、生产组织方式、生活方式与交易模式等发生重大变革。

未来制造业三大革命性变革趋势

第一是生产方式变革。目前工业化国家普遍采用大规模大批量标准化生产方式,而新工业革命将产生以互联网为支撑的大规模定制智能化生产方式。这一生产方式是由计算机控制的联网智能化制造设备通过互联网,在收到指令后,随时进行更快的感知、自我反应,计算判断,分析决策,进行操作上的变化,如此,符合需要的个性化产品的大规模定制生产即成为可能。这种智能化生产方式今天已经成为现实,如德国大众汽车已经制定了一项全新的生产战略,即模块化横向矩阵,通过标准化某些部件参数,最终达到通过一条生产线生产出市场所需的任何款型的汽车的目的。

第二是制造模式变革。新一轮工业革命将导致制造业制造模式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从现在的削减式制造模式变为一次成型叠加式制造模式。所谓削减式制造模式,是先铸造零部件或产品毛胚,然后进行切削加工,最后形成零部件或产品,显然这个生产过程要浪费很多人工、能源与原材料等,还会造成碳排放等环境问题。而新一轮工业革命以3D打印机为代表的叠加式制造模式,不仅可以满足消费者个性化消费需求,同时由于其快速、一次成型,就地分销,大大降低了能源、原材料及运输成本等消耗。这种制造模式不仅涉及制造母机变革,还涉及原材料等方面的革命,可以说是划时代的重大革命。

第三是生产组织方式变革。第二次工业革命至今,制造业生产组织方式实际是“集中生产,全球分销”,即在某地建一工厂后,在全球购买原料并在此工厂集中大批量生产,再运输到全球销售的方式。这种生产组织方式适应大规模大批量的生产需要,但在全球运输成本急剧上升、低碳环保要求加大的今天,显然有很大的缺陷。新一轮工业革命条件下,与新生产方式、制造模式变革相匹配的新的生产组织方式已经形成,即“分散生产,就地销售,共享使用”,它只需要在有需求的地方开设3D打印店,根据需要进行及时的就地生产、销售。这种生产组织方式可以大大降低流通环节的费用、能耗与碳排放等。这一生产组织方式现已在报刊出版产业得到了广泛使用。

制造业的三大变革趋势,势必会导致全球人类生活方式发生重大变革。

三大变革趋势下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

在新一轮工业革命过程中,欧美发达国家可以依赖它们制造业技术水平高、人才济济、创新能力强的基础,引导其制造业的三大变革趋势,而信息渠道通畅、分销网络广泛合理、市场环境好、交易便捷等因素,为它们成为21世纪产业分工体系中的领先者、控制者创造了条件。为此,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必须积极应对,抓住机遇,加快我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新工业革命背景下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总体目标应该是顺应制造业三大变革趋势,集中力量、重点突破。转型升级不应该仅仅是简单地考虑引进发展一些战略性新兴产业,尤其不应该还在老的制造业生产方式、制造模式、生产组织方式里兜圈子,而应要目标远大,瞄准能够引领未来“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新技术、新工艺、新生产方式,换句话说,我们要判断出新的产业发展方向,率先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中作出布局和投入,要抓住“以互联网为支撑的智能化大规模定制的生产方式”进行探索,推动研究,集中力量重点突破。

更大胆地进行创新制度建设和知识产权制度改革,前者的关键在于创新激励机制能否建立。经济学告诉我们,只有创新者分享到了创新带来的红利,才能有更大的动力投入下一步创新。现在,我们要形成一种正向的反馈机制,创新者才不会因为无法从创新成果中获得满意的收益而减少创新动力。创新成果涌现的另一方面是知识产权保护,虽然我国有知识产权保护法,但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状况还比较严重,需要我们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保护需要顺应知识经济发展的时代要求,需要更准确的界定和更严格的执行。

进一步深化教育制度改革,为制造业升级培养高级复合人才。现在世界的教育分为两块: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美国的普通教育很强,但职业教育没有德国做得好。我们常说“德国制造”非常精良,原因就在于它有一支庞大的由熟练的技术工人和工程师组成的队伍。2011年,美国推出一项重大举措,即“高端制造合作伙伴”计划,其实质就是一项官产学联合培养高端制造业复合人才的计划。该计划由道氏化学公司和麻省理工学院共同领导实施,主要致力于四个方面的工作:建设国家安全关键产业的国内制造能力;缩短先进材料从开发到推广应用的时间;投资新一代机器人;开发创新型的节能制造工艺。通过这些工作,培养一批高端制造业复合人才。这种做法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借鉴。

创新制造模式,实施后发先至的战略。中国要成为未来的工业强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是技术与制造模式的创新,利用后发优势实施后发先至的战略。政府应为此调动资源,但政府不应该也不能替代市场,不能替代企业作为创新主力军的作用。同时,政府应制定一些优惠政策,引导企业大胆创新,围绕大规模定制化生产方式展开转型,开展新制造模式与商业模式创新。我国还应该对某些外部性大的基础性制造业创新发展进行立法,如新能源、新材料、信息公路、通信、环境保护等,加大推动发展的力度。

迅速完善我国的制造业创新服务体系。我国一直提倡自主创新,也有了政府支持的制造业公共创新服务平台,如生物医药行业中的检测检验机构、孵化器、公用的实验设备等都是其中的要件。但我们在调研中发现,这些公共创新服务目前存在效率不高、不方便、服务不到位的情况,尤其在信息文献共享方面问题很大,各个单位都有自己的数据库,但相互并不连通,检索很不方便,加上互联网速度慢,如此,提高了搜索信息与文献的成本,浪费了宝贵的时间,也降低了知识积累与知识创新的效率。因此,如何完善我们的公共创新服务体系,提高创新效率,快速出创新成果、出人才是亟待解决的十分重要的问题。

责任编辑:单梦竹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