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德荣:为民办事的“钉子县长”(2)

高德荣:为民办事的“钉子县长”(2)

核心提示:38年来,他就像一枚钉子,钉在这片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上,钉在最需要他的父老乡亲中间,始终不负党恩,始终为民办事,始终不改本色。不当县长好多年,老百姓仍亲切称他“老县长”。

1964年,在政府的大力帮扶下,一条人马驿道“脐带”般把独龙江乡和贡山县城连接起来。开山季里,“国家马帮”一袋一袋将粮食、种子、盐巴、药品等生活生产物资驮进独龙江乡。天气好,单程走5到7天。一旦雪季提前来到,超过10%的马匹走不出雪山。

读小学时,高德荣每天早晚要走3个小时山路。打那时起,他就在心底“种”下梦想——为独龙族修路!领独龙人致富!

1996年,时任贡山县县长的高德荣进京,使出浑身解数争取到修路资金。1999年,全长96.2公里的简易独龙江公路通车。

2003年3月5日是高德荣49岁生日,时为全国人大代表的他在两会上大声疾呼“修缮独龙族公路”。次年,道路修缮后从县城到独龙江乡所需的时间由10小时减少到4小时。

为了这条独龙乡同胞的生命通道、发展通道,“老县长梦想了一辈子,呼号了一辈子,奋斗了一辈子”。现在这枚“钉子”还在“盯着”隧道最后一公里的打通。

是什么,让这位厅局级干部临退休还在山窝窝里“陀螺”般高速旋转?

大山深处泥泞道路上深深浅浅的车辙和脚印在回答:共产党人植根群众、服务群众,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如山使命使然;民族干部生于斯、长于斯,改变民族贫穷落后、带领同胞与全国人民一道奔小康的赤子情怀使然。

一块表

老县长总看表,就像“钉子上了发条”。

这块“双狮”表是1987年老高应邀进京参加国庆观礼得的。多年来,它无声记录着老高为民办事、为民解忧的分分秒秒。

“回乡后他还像以前一样忙,半夜回家倒在沙发上睡三四个小时,第二天早上天不亮又出门了。”老伴马秀英心疼地说。她能做的就是早晨比他起得更早,烤好玉米烧好茶水,让他饱饱暖暖地去忙。

“表也老了,但越老跑得越快。”老县长的“高氏幽默”,把大家逗乐了。

“它在催我多为民做事,活着时不为人民服务,群众不要你;死后,马克思也不要你。这样的党员干部没有归宿没有根,很可怜。”高德荣转而意味深长。

老县长在与时间赛跑。他步履匆匆,生怕“钉子上锈”。

去村民家看草果收成、到马库村巡视安居房和中缅小学建设、到巴坡听云南白药主要成分重楼种植技术培训、看敬老院有没有冬被……老县长随身带着中国地图和独龙江地图,每天去哪做什么,他都掐着表。

“还有一分钟。”启程到下一站前,他会嗓门响亮地提醒司机。

他心急心忧,独龙江美“步步惊艳”,交通不通“步步惊心”。目前乡里人均GDP只有千把块。他大声呐喊,独龙江人要争气,没点精神不行。每一分帮扶资金都是全国人民的血汗钱,等靠要的不帮扶,积极进取的有奖励!

看到独都村小组斯莲花家收获1500斤草果收入5000多元,马库村70套80平方米的安居房拔地而起,村民到农技推广室学习,孤寡老人衣食无忧时,老县长咧嘴笑了。

“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种植草果、重楼,不会破坏现在美好的环境。环境是独龙人的‘绿色银行’。发展旅游,不文明的游客不欢迎。我们给每个游客发一帽子,写上文明两字。”老县长说着,独龙乡音在江边回荡。

责任编辑:姜波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