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惠芬:一位“探路者”的融合之法

陈惠芬:一位“探路者”的融合之法

核心提示:作为开放型经济重镇,昆山非公有制经济占全市经济总量的98%以上,在非公企业搞党建,之前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探路者”陈惠芬,以润物细无声的融和之法,让党建工作深入企业每一个角落,赢得了外商的尊重和员工的拥戴,她本人,也接连获得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江苏省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作为开放型经济重镇,昆山非公有制经济占全市经济总量的98%以上,在非公企业搞党建,之前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探路者”陈惠芬,以润物细无声的融和之法,让党建工作深入企业每一个角落,赢得了外商的尊重和员工的拥戴。以其工作经验提炼而成的“陈惠芬融和工作法”,如今已成为全省乃至全国非公党建工作的重要范例,入选中组部编著的指导全国非公党建工作的权威读物《非公企业党建新起点》。而她本人,也接连获得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江苏省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融和共赢,破解非公党建难题

业主难支持、经费难落实、活动难开展……这是非公有制企业党建普遍面临的现实问题。2010年8月,“沪电股份”股票在深交所成功上市,成为昆山首家在大陆上市的台资企业。台籍公司董事长吴礼淦感慨道:“公司业绩好,能在大陆上市,党组织功不可没。现在在沪士,党组织和企业就好比鱼和水的关系,谁也离不开谁。”

沪士电子1992年进驻昆山,是最早一批投资超3000万美元的大型台企。现在,公司在昆山建有7家工厂,投资额也飙升至60亿元。“所谓‘融和’,就是做好服务,既融入企业又融入员工,只有这样才能找到搞好非公党建的切入点和突破口。”陈惠芬说。2008年下半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沪士公司的订单明显减少,生产经营遇到严重困难。此时,党员员工主动向企业高层提出减薪,让资方非常感动,承诺不会辞退任何一个员工。根据多年的工作经验,陈惠芬提出“上四休三”的方案来压缩成本。出于对陈惠芬的信任,员工们都抱着积极的心态,与企业共克时艰,使沪士电子在危机阴霾下迅速逆势反弹。2009年1月,在经济形势还不明朗的情况下,公司仍增发了3个半月的工资作为年终奖,当年7月还如期调薪,给了所有员工一个大大的惊喜。

党员标杆,提升战斗堡垒力量

当前很多企业都闹“用工荒”,但沪士没有这个问题。有两组数据,似乎可以提供答案:全公司6800名员工中,下转A3版

上接A1版 10年以上的“老沪士”就有2000多名,占比近1/3;公司每人的旅游经费1600元,一年仅员工旅游支出就达1000万之巨。台籍副总经理李明贵表示,沪士的客户包括有思科、华为、诺基亚等“大腕”,生产要求非常高,这就需要一支熟练且稳定的职工队伍。在公司党委的带领下,员工都非常爱岗敬业。

“有为才有位”,这是陈惠芬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她响亮地提出了“党员就是标兵”的口号,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胡慧安,沪士电子制造部镀铜生产线的课长,已在沪士干了18年。刚进公司时,不到20岁的胡慧安性格内向,工作也不积极,“当时没有什么理想,就是混日子。陈书记知道后,专门找我谈心,像妈妈一样不厌其烦教导、鼓励我,没有陈书记就没有我的今天。” 渐渐地,胡慧安改变了懒散的作风,努力学习工作,还在陈惠芬的引导下申请入了党。2012年, 胡慧安荣获“首届昆山优秀农民工”称号,今年又获得“江苏省优秀农民工”荣誉并被授予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章。

17年砥砺奋进,沪士党组织已由最初的12名党员发展到现在的200多名党员,其中大专以上学历153人,担任中层以上干部42名,分布在各个关键岗位的技术骨干94名。2005年公司党支部升格为党总支,2007年获批成立党委,成为昆山8个非公企业党委之一。

责任编辑:姜波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