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急,你只要是在本街道申请的,我们档案室里就能查到。”街道工作人员的这句话给王阿婆吃上了定心丸。经过一个多小时的翻阅,工资证明找到了!
这件事,看起来是个案,特事特办。但采访几处后,记者发现这些“特事特办”并不少。为了给远在奉贤、行动不便的老人迁移户口,户籍警从市区跑到奉贤。拍身份证照片,为行动不便的老人提供上门服务,已经屡见不鲜,仅一个区就可达到上千人次。
从事户籍工作30多年的老民警张晔回忆道,最早关于户籍管理的各种政策,社会上鲜有群众能完全搞得明白。他笑言,户籍警们曾是“朝南坐”的待遇,而现在的日子是“越来越不好过”。派出所的服务窗口,各种规章程序越来越多,条例越来越细,“钻政策空子”的几率越来越小。再加上政府信息公开,几乎每隔一段时间,出台或修改的相关政策就会在网上公开发布。这么做,一方面是公开透明,另一方面,也能让群众不服结果行政复议时,有很好的依据。仅仅贴在服务窗口旁边告知办理事务必须带齐哪些材料的“菜单”,就一改再改,不知换了多少版本。
2003年12月,上海市可以实行户口网上迁移,这在全国也属首次,意味着业务要求、技术平台升级换代。此后,原本迁移户口必须迁出地、迁入地跑两家,现在只需去迁入地办理即可;婴儿取名可以免费查询是否重名;腿脚不便的老年人可以由民警提供上门拍摄身份证照片服务;为了让小孩子可以上飞机,未成年人现在也可办理身份证,无需再带户口本和独生子女证。张晔说,他手里办过的最年轻的身份证是个1周岁的宝宝……一系列职能转变的措施,让人应接不暇。
从个人道德到制度设计
陆先生失业了,最近前往社区服务中心申领失业保险金。临走时,一句担心遗忘工龄认定时间的自言自语,被细心的受理人员记录了下来。6个月后,老陆忽然接到电话,叮嘱他及时办理灵活就业和工龄认定。惊讶又感激的陆先生在留言本上提笔写道:我儿子每年的《法律资格就业证书》都是我去帮他代办敲章备案,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与我非亲非故,却把我的事情记在心上。同为80后,表现却不一。
“这算不上好人好事,工作人员只是主动为居民多做了以往那些‘喝茶、看报、冷面孔’者不做的服务而已。”在某街道中心负责人张琰看来,计算机联网,为政府行政效率的提升提供了“物质保障”;不断新推、修订的各类民生政策,为改善百姓生活提供了“制度保障”。而政府窗口的工作人员主动服务,却能在关键时刻发挥软实力作用,这恰恰是维系政府与百姓关系的“精神保障”。
“为人民服务”写起来容易,操作起来,其实是很广阔一片天。其中有人的主观因素,也有政府制度设计在背后潜移默化的推进,这就是改革。
经几轮政策调整,如今,遍布各区县街镇的受理中心,已能为市民提供涵盖社会救助、劳动就业、社会服务、医疗保障、社会保障等十大类188项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事务。今年市政府再出文件,要求全市所有受理中心在2013年底全部达标“一门式”,使群众“跑一个地方,办多件事情”。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