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毅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三个误区(2)

林毅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三个误区(2)

2000年前后,在一次论坛上,李光耀问克鲁格曼,你说我们经济不可持续,可是我们经济增长了。危机之后,我们经济增长还很快。最重要的是,如果没有技术创新,我们怎么能做到50年年均50%的积累投资回报率?克鲁格曼被问得哑口无言。

由此看来,发达国家固然有全要素生产力,但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在年均2%至3%之间。发展中国家虽然没有全要素生产力,但其年均增速也可以接近10%,且可以维持二三十年。所以我认为:把投资拉动和创新拉动对立起来,仅仅追求有全要素生产力的自主研发创新,这是误区的一个方面。

技术创新是重要,但对任何国家而言,技术创新是一个生产活动,而这个生产活动一定是成本低、风险小,也就是说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讲,只要还有引进消化吸收的可能,那就应该利用引进消化吸收,这种方式成本比低,风险小,固然在统计学上面它不会有全要素生产力,但是全要素生产力不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它是需要支付资本投入,而且风险非常高,平均回报率很低。这是第二个方面。

第三个误区,把政府跟市场对立起来。二战以后,几乎所有计划经济都是以政府主导的经济增长方式,不仅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而且由于受结构主义思潮影响,几乎所有的发展中国家都推行这种现代化的大型产业优先发展的进口替代战略。这种发展战略要发展的产业往往是不符合这个国家的比较优势的。在那些产业里,往往只有政府动员资源直接投资,而且还要保护补贴,这样产业才能建立起来。政府主导的经济发展不好,我们自己也深受其害。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政府主导的增长方式失败以后,新自由主义兴起,这一流派认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不好,都是政府惹的祸,所以就推行华盛顿共识,私有化、市场化、自由化,认为一切资源配置、经济活动应该由市场来决定,政府的作用应该是社会保障,其他的应该交给市场。

但现在我们所看到,推行华盛顿共识的那些国家,其平均增长率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甚至低于六七十年代,经济危机频率也比较高。因此,一些经济学家把这种只强调市场、不重视政府的20年视为“迷失的20年”。当然,我认为经济要发展得好,国家的经济一定要有竞争优势。这种竞争优势是什么?就是必须有准确的价格信号。企业在追求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的时候,可以按照经济的比较优势来选择技术,而这种价格信号只有在有效竞争的市场当中才能取得。我承认市场非常重要,但承认市场重要的同时,把政府完全抛弃掉,我认为这是把婴儿和洗澡水一起倒掉。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