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创新机制激发内生动力
创新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我国历届政府高度重视自主创新活动。从“向科学进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再到发展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历经半个世纪的演变、深化,已经形成了一个比较完善的理论政策体系,这为当前通过激发创新动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国外研究表明,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对科学技术的需求不同,在人均收入低于5000美元时,以技术引进、消化、吸收、改进为主,研究与发展经费占GDP的比例一般不超过2%;而在5000美元以上时,则进入以自主创新为主的阶段,研究与发展经费占GDP的比例一般高于2%。截止到2012年底,我国GDP总量已达到51.9万亿元人民币,人均GDP超过6000美元,我国对科技进步的需求将大大增加。
从经济发展水平看,传统生产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边际贡献率将出现递减趋势,而自主创新对经济的贡献将逐渐加大。从世界范围来看,当前我国在国际科技领域的地位与30年前相比有了很大提高,已经从技术追赶升级到技术创新阶段。
当前由科技创新引发的新一轮技术革命及产业格局调整正在世界范围内快速推进,积极顺应科技发展趋势,放松市场管制,创造创新环境,充分发挥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必将使创新真正成为支撑和引导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
以积极的开放战略促进改革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开始实行对内搞活经济、对外实行开放的政策。对内改革与对外开放,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形成了良性互动局面。
一方面,经济体制改革不断破除限制阻碍外贸发展的制度性障碍,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另一方面,对外开放通过引入先进的国际理念、经验,有力地促进了国内的经济体制改革。三十多年来,中国经济不仅仅是通过对外开放融入世界经济、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发展了中国经济,更重要的是通过与国际接轨,促进深化了国内改革。
当前国内改革已进入攻坚克难阶段,通过进一步深化对外开放,引入外部动力,有助于打破当前的国内改革步伐趋缓的局面。
我国对外开放经验表明,多数对外开放比较彻底,积极参与全球竞争的产业和领域,是发展得比较好、竞争力强、与国际接轨比较密切的领域;一些对外开放程度低,参与全球化比较滞后的行业和领域,也是改革发展相对落后、发展缓慢、竞争力差、社会满意度较低的领域。
当前我国对外开放还有广阔空间,开放的制度红利仍是推动国内经济转型升级的强大动力。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