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地——助力中原崛起
李晓红的治校方略中,“立地”似乎渗透更深。
在李晓红上任前,武汉大学与武汉市政府曾因城市建设规划产生很大分歧,被社会关注。
上任一个月,李晓红相继拜会湖北省、武汉市主要领导,就武汉大学主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当好湖北和武汉发展的思想库、科技库和人才库,以及学校“985工程”三期省部共建等进行商谈。
关于立地,李晓红有句话,就是“政府有需求,学校有行动”。 他说,根子扎在这里,就要先去贡献,再寻求支持。“立地”如果换句话来说,就叫接地气。他举例子说,这几年,武汉大学为湖北“中部崛起”以及“黄金十年”的战略思想进行了不少的理论研究和支持,这就是服务湖北,服务武汉。
李晓红告诉记者,不能因为自己是中央在鄂单位,就把自己封闭起来。既然你在这个地方,就是这个地方的学校,只有支持地方发展,才能获得地方支持。
2011年2月,李晓红到任武大才两个多月,教育部与湖北省签订协议,规定湖北省按照整体规模不低于中央投入经费的1:1比例给予资金和配套政策支持武大。
其实,不管是叫“立地”,还是叫“接地气”,这个理念一直渗透在李晓红的骨子里。李晓红在重大学的是矿山机械,而他在重庆大学最瞩目的科研成就,是将水射流的技术用于煤矿瓦斯治理,解决煤矿安全问题。
他说,云贵川所在地西南地区,与全国相比,煤矿开采条件最为复杂,灾害事故最多,死亡率最高。这些年来,他的科研成果,已经真正在西南地区发挥了重要作用,使得西南地区的煤矿灾害事故大幅降低。
说到“立地”,还有一个许多人都知道的故事,那就是去年发生的“武大牌坊事件”。
当时,武汉市为使武大南北校区相连和缓解交通压力,有意修建八一路地下通道。但是,这个工程和武汉大学的标志性建筑物“国立武汉大学”牌坊发生了矛盾:要修通道,就必须拆除牌坊,恐怕会伤及师生以及校友的情感。谁给谁让路?
李晓红思忖再三,拍板决定拆除牌坊重建。
李晓红说,要拆除的牌坊是1993年用混凝土修建的仿民国牌坊,不是文物,拆掉之后,可以退后十几米再建一个新的就成;而地下通道建成后,不仅能改善学校周边交通环境,更重要的是把武汉大学的文理学部与信息学部联成一体,形成学校新的发展轴线和文化空间。如果不以“立地”的思维,武大保住了20年前建的牌坊,武汉市的交通受害,武汉大学也将失去将校区连成一片的大好机遇。
眼下,八一路下穿隧道已经贯通,原来把武大这块5000余亩土地校区一分为二的车水马龙的大道,现在潜行于地下,武大南北两片校区完全连成一片,隔路相望的学生也将通行无碍。
而新的校门牌楼,也已经原汁原味矗立在原址不远的地方,用材更精贵、做工更考究。
梦想——从要上武大到武大校长
履新武汉大学的就职演说,李晓红说过一句话:当初考大学的梦想就是上武大,但没能如愿。没有想到今天当上了武大校长。
记者向李晓红询问这段往事。他哈哈一笑,说,当年考大学填报志愿时,自己选了三个大学,一个是重庆大学,一个是武汉水利水电学院,一个是成都电信学院。最后,他被重庆大学录取。
他风趣地说,虽然当年填报的志愿不是武大,可现在武汉水利水电学院合并到了武大。如果我当年读的是武汉水利水电学院,现在不也成武大校友了?
三年前李晓红履新武大时说:“我义无反顾选择挑起这副担子!人生为棋,我愿为卒!”
卒,就是一直往前走,没有回头路。
李晓红的出生地是重庆合川县,在全国名气不大,但在民国时期却出了卢作孚、周敦颐、陶行知等鼎鼎有名的人物,可谓人杰地灵。1959年出生的他,与大多数50后一样,经历着共和国那个时期的风风雨雨。
1975年,李晓红16岁高中毕业后,回到当时合川县炉山公社,开始了自己“半知青”的生活。
李晓红印象最深的是当生产队记工员。那时候全国“农业学大寨”,早上钟点一到,他就跑到山上,“当当”敲锣,喊大家“出工了”!紧跟着,社员们就扛着锄头,挑着担子从家里出来了。等社员到齐开工,李晓红就前后跑着检查人数、记工分。
从1975年到1978年,李晓红在农村还当过大队团支部书记,后来成为公社团委副书记和公社农业技术站站长。考大学的时候,他已经是公社的半脱产干部,每月有27块钱的工资。“在那时候已经很富有了!”说起那段岁月,李晓红并没有时下“知青话题”的苍凉感。
李晓红说他那时最羡慕驾驶员,不管是货车司机还是拖拉机驾驶员。公社离县城很远,要想进城,就得央求货车司机。而要想拖拉机手来耕地,就得好好招待,“得有肉!哈哈哈”。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