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洪俊:老百姓心里的好支书(2)

史洪俊:老百姓心里的好支书(2)

核心提示:12年前,这里不通路,不通电,吃粮靠救济,夜晚打黑摸,全村年人均占有粮食不足200公斤,人均纯收入不足500元,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贫困村。12年后,昔日的贫困村“改天换地”,人均占有粮食增加到目前的501公斤,人均纯收入增加到现在的5080元,被称为黔西北“柳岸水乡”。

每年春耕秋种前,史洪俊总要组织召开村民培训会,对他们进行农业技术传播。栽种期间,他就挽起裤腿跑到田间地头为村民作技术指导。在他的指导下,包谷一律实行杂交良种肥球育苗定向移栽,水稻种植一律实行旱地和两段育秧、宽窄行拉绳移栽,油菜种植全部实施育苗移栽,全村还实现了稻田自流浇灌全覆盖,为农业标准化项目的实施奠定了坚实基础。

把科技因子注入传统种植,解放村变了个样。2011年,全村年人平均占有粮食501公斤,人均纯收入5686元,全村的贫困户从2005年的299户减少到5户,脱贫率达98.3%。乡亲们称赞史洪俊为“科技”支书。解放村也被评为全国第六批农业标准化一类示范项目核心区,生产的优质红米获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认证。

过去,57岁的戴远富曾经是村里的贫困户之一。靠着自家种植的十多亩优质红米稻田,老戴今年刚收进仓的红米就有一万多斤。“现在不愁吃,不愁穿了,过去吃粮靠救济的日子一去不复返咯。”

从增产到增值,史洪俊心里有一笔明白账:亩产杂稻1500斤只能卖1300元,亩产800斤红米却能卖近5000元。“明年全村优质红米种植将达万亩,村民们的收入将再飞跃一步。”

开山炸石修路,打通致富出路,他是老百姓眼中的“实干”支书

仓中有粮,心中不慌。甩掉了解放村吃粮靠救济这顶“穷帽子”,史洪俊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解放村距县城仅7公里,毗邻县城,却没有一条像样的出路。

“解放村通往外面的路是一条烂泥巴路,那时候,家家户户人均要准备两双雨鞋,不然没法出门。”解放村副支书史开心深有感触,雨天到处是烂泥巴,晴天太阳一晒,到处是一尺多深的沟壑,牛羊粪臭气熏天。

责任编辑:姜波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