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村变了。
位于黔西县西北部7公里的解放村,是一个面积6.8平方公里,有着10个村民组,666户人的普通村落。
12年前,这里不通路,不通电,吃粮靠救济,夜晚打黑摸,全村年人均占有粮食不足200公斤,人均纯收入不足500元,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贫困村。
12年后的今天,昔日的贫困村“改天换地”,人均占有粮食增加到目前的501公斤,人均纯收入增加到现在的5080元,全村实现电、水、路、电视、电话“五通”,村民们办农家乐,种特优红米,住小洋楼,开轿车、摩托车,家家户户靠产业发家致富,被称为黔西北“柳岸水乡”,先后获得省、地、县、乡“优秀基层党组织”、“计生工作先进村”、“小康村”称号,2011年获评为“全国文明村镇”、“2011全国最有魅力休闲乡村”。
解放村何以变?答案写在解放村老百姓喜不自禁的心头,写在解放村党支部书记史洪俊朴实黝黑的脸上,写在解放村幸福、美丽、和谐、小康的山间水畔……
走进黔西县洪水镇解放村办公室,最显眼的是墙上整整齐齐悬挂的奖牌:县级“计划生育先进村”、全区十佳村党支部书记、全省“五好”党支部……这些记录着解放村党支部书记史洪俊带领广大群众致富奔小康走过的艰辛历程。12年来,史洪俊带领村支“两委”和村民们一起,凝心聚力,不等不靠、踏实苦干,把资源匮乏、基础薄弱的贫困村,建设成为远近闻名的文明村、幸福村、小康村。
调整产业结构,解决温饱问题,他是老百姓眼中的“科技”支书
走进解放村,沿河两岸皆是绿意葱茏的柳树,阵阵稻香扑面而来。每天傍晚,53岁的史洪俊都要来到河岸边散步,看着一片片金灿灿的特优红米地,他的心里觉得特别踏实。
“今年全村种植优质红米1450亩,由合作社包装后,‘柳岸水乡贡米’大大方方走进超市,10斤红米可卖260元,每一亩增值1万多元。”大旱之年保丰收,解放村曾经吃粮靠救济的辛酸往事却浮上史洪俊的心头。
2001年,41岁的史洪俊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要带着父老乡亲,在这块贫瘠的土地上走出一条脱贫致富的路子来,过上富足的好日子。”这是上任伊始,他和支委成员立下的共同志愿。
解放村穷,穷到什么程度?“连村干部写标语的红纸都没有钱买。”史洪俊至今仍清楚地记得。“落后”、“贫困”两顶帽子重重地压在解放村人的心头。怎么才能把这两顶帽子摘掉?民以食为天。史洪俊心里清楚,要发展得先让老百姓吃饱肚子。他把解决村民的温饱问题作为他上任后的第一件实事来抓。
“要解决温饱问题,就要提高粮食产量,就必须首先提高村民的科技水平”。史洪俊带领村支“两委”成员走村串户,求贤问计,深入到各村组召开村民大会,听取村民建议,召开党员大会、群众代表大会,研究产业结构调整。从山向、坡度、阳光、水利、土壤和土质等入手,反复研究论证后,史洪俊提出了“产业调特、品种调优”的思路,确定了布局、面积和种植品种,大力调整全村农业产业结构。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