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到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探访,在领略当地神奇秀美自然风光的同时,也听到了几个令人印象深刻而且值得思索的小故事。
故事之一与生育有关。黔东南州从江县高增乡的占里村,是一个原生态的侗族同胞村落。当地学者称,这个村自清朝康熙年间以来直到今天,人口数量基本保持稳定,自然增长率几乎为零。这主要归功于这个村有一条从康熙年间以来便逐渐形成的,虽不成文但很具约束力的“乡规民约”:每对夫妇最多只能生育2个孩子,如果谁家超生,村里的长老就可以带领全村村民到超生者家里“吃大户”,直到把这一家吃穷。在此“乡规民约”的约束与影响下,该村每对夫妇大都只生育2个孩子,因此多年来全村人口总数保持了基本稳定。
另一个故事是关于人与树的关系,发生在黔东南州从江县丙妹镇的岜沙村。著名学者余秋雨几年前曾探访当地,并在他的散文《我本是树》中这样描述:“岜沙苗寨的村民相信,每一棵树都有灵魂,护佑着每一个人的生命。这里的孩子一出生,立即由父母亲为他种一棵树。今后,这棵树就与他不离不弃,一起变老。当这个人死了,村人就把这棵树砍下,小心翼翼地取其中段剖成四瓣,保留树皮,裹着遗体埋在密林深处的泥土里,再在上面种一棵树。没有坟头,没有墓碑,只有这么一棵常青的树,象征着生命还在延续。” 余秋雨的描述,就是笔者所听到的故事。
“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占里村侗族村民对生育的节制,缘自他们朴素地意识到,大自然的资源是有限的,因而人口数量也不能无节制地增长,否则就会“天供不济”,就会有人吃不饱肚子。岜沙村苗族村民对树的敬仰与惜用,以及他们极为简朴的埋葬仪式,缘自他们潜意识中对生命的尊敬,对大自然的敬畏,对宝贵资源的珍视。两个故事,发生在两个不同的少数民族村落,其精神实质却是完全相通的,那就是节制自身消耗,尊重生命,敬畏自然,给他人和社会预留更多的生存发展空间。
“俭,德之共也。”无论何时何地,节制都是一种美德。占里村侗族和岜沙村苗族村民是值得仰望的!
反观现实社会,许多人却并不节制,不讲简朴,而是盲目攀比,追求奢华,铺张浪费。譬如,有的人一桌饭吃掉几万元,浪费一大半;有的人全身上下都是名牌,名表名鞋名服饰,商标上找不到一个汉字;有的人,出差在外非“总统套房”不住,占用大量资源,住宿一晚花费数千元甚至上万元;有的人没有“绿色环保”概念,几步路远也不愿抬腿,要开豪华车,还要大排量的……这些人只图自己风光舒适,不顾他人和社会困难群体的生活境况,他们物质上虽然先富起来了,但精神上却十分贫乏,其行为与占里村侗族和岜沙村苗族村民相比,道德素质可谓相去甚远。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不论是操持个人小家庭,还是治理国家大家庭,都需要节俭、节制的良好道德情操。期待节制的美德能更加广泛地深入人心,成为更多人的自觉行动!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