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欧洲在控制基尼系数、城乡整合、城市治理和公共服务等方面也有很多经验可供中国借鉴。
(图片:10月22日,第八届中国-欧盟投洽会在成都开幕。)
第三问:我们还可以向欧洲学什么?
三百多年前,欧洲哲学家莱布尼茨在《中国近事》中写道:“他们(中国人)以观察见长,而我们以思考领先;正宜两好合一,互相取长补短,用一盏灯点燃另一盏灯。”
去年以来,法国思想家托克维尔的旧著《旧制度与大革命》在中国热销,再次为中欧思想文化交流互鉴提供了最新例证。
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钱乘旦说,欧洲文明是西方文明的本源。欧洲人好奇心强,喜欢刨根究底,这些演化为对科学创造精神的追求。
“但欧洲文明也有其弱点,不像东方文明那样注重和谐,认为人一定能够征服自然。这在近代表现为对自然的破坏、对资源的掠夺,最终导致生态环境遭受破坏。中国应从欧洲的经历中吸取教训,而不应沿着他们的老路再走一遍。”钱乘旦说。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王名说,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这方面,中欧也可以互学互鉴。
“与管理相比,治理更强调多方参与、平等互动。管理向治理转变,除了政府之外,企业、社会组织、公民个人等其他主体也要发挥作用。”王名说,英、法等欧洲国家社会组织活跃,发展相对成熟,在参与公共服务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在这些国家,政府为社会组织提供资源,并对它们进行监督管理,二者之间合作密切,值得借鉴。
钱乘旦说,欧洲的经验同样也表明,不能简单地以为,政府管得越少就越好。比如,英国工业革命后多次出现经济危机,就是“小政府”理念造成的恶果。随后,西欧国家不断增加政府的干预力度。“到了今天,没有哪个西方国家的政府是不干预经济的。关键是要拿捏好其中的度。”
陈凤英说,欧洲是世界上区域整合最成功的地区。亚洲若想在这方面取得更大进展,同样值得向欧洲借鉴经验。
“从全球范围看,两个重要政治事件给过去60年打上了深刻烙印——欧洲一体化和中国的再次崛起。”德国前总理施罗德认为,中欧双方利益交织,互相依赖,在所有重大国际或全球性问题上均发挥着重大影响,因此双方进行建设性的密切对话十分重要。(完)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