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满意度民意调查工作已陆续开展。作为调查民意、反映组织工作的有效方式,满意度调查是衡量组织工作成效的一项重要科学指标。但在民调过程中,个别地方存在着一些不正常的现象,如果不引起警惕,不去认真解决,会直接影响民调工作的成效。
不应“临阵磨枪”,应“功夫用在平时”。个别地方不把功夫放在平时,习惯于在民调之前搞集中突击,组织一些大规模的正面宣传。如临时性的走访、办一些实事等等,期望以此提高群众满意度。不可否认,这些“捷径”可能会在一定时间、一定范围有些成效,但其无异于饮鸩止渴,并且容易适得其反,引起群众的反感,损害整个组织部门的形象。因此,必须改进测评方式,建立日常监督机制,通过公开专门举报网站、监督电话等方式,始终把提高群众满意度工作纳于群众的监督之下。同时,对做表面文章、弄虚作假的,一经发现要严肃批评教育,造成的负面影响要严肃处理,引导各地真正把功夫下在平时,靠踏踏实实的工作去赢得群众认可和支持。
不应“形式主义”,应“解决实际问题”。组织工作群众满意度调查的主要目的是让群众“挑毛病”、“点不足”,通过民意反馈查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而更好地改进工作。但个别地方却偏离了方向,过分关注排名而不是结果的科学运用,导致群众不满意的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解决,形成了年年测评群众年年不满的恶性循环。因此,有必要改变对测评结果简单排序的做法,建立更加科学、更有针对性的民调体系,将群众反映问题的后续整改及实际效果等纳入下一年的考核,通过工作倒排、责任落实等机制实现测评结果的有效运用,真正靠解决问题让群众满意。
不应“关门做事”,应“公正公开透明”。“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受媒体接连爆出的红十字会“郭美美”等事件影响,群众对政府、专家及媒体信任度不断降低。而在组织工作群众满意度调查中,个别地方群众对结果及地方名次也存在着不信任感。究其原因在于个别地方民调工作存在着“雷声大雨点小”、“虎头蛇尾”等现象,如调查结果不及时对社会公开,或者公开内容少缺乏有说服力的数据等,引发了群众的不信任,直接或间接影响群众参与满意度调查工作的热情。因此,如何让“好事办好”,必须引起重视。一方面,要加强舆论宣传引导,提高调查工作、调查方式的群众知晓率,赢得更多社会认同;另一方面,要提高调查工作的透明度和公开度,全面及时公开调查结果,满足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打消群众的疑虑,使群众满意度调查真正成为衡量组织工作成效的一面“明镜”。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