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对于官员“穿鞋套下乡”不应过度解读(2)

【案例】对于官员“穿鞋套下乡”不应过度解读(2)

官方回应:进组织培养室要求穿鞋套

15日下午,咸阳市科学技术协会就此事向人民网陕西频道进行了情况说明:

“11月12日,咸阳市科协调研组一行到兴平调研科普工作,在南位镇时令水果科普示范基地调研时,当时先到组织培养室参观,进入组织培养室要求穿鞋套,随后从组织培养室出来就到了大棚和示范园,专家肖宝祥老师(照片右一)建议大家不要脱鞋套,因为地里还比较湿滑,参观完后还要进小会议室座谈,所以调研组一行包括肖宝祥老师及现场所有人员都未脱鞋套”。

质疑“穿鞋套下乡”其实是一种双赢

在网络媒体快于传统媒体的情况下,“穿鞋套下乡调研”先在微博中被热炒了一番,在“不接地气”的质疑声中,并非众口一词的一边倒。其间不乏“要考虑到当时的环境”或者“参观大棚有消毒要求”的声音,很多人指出“穿鞋套参观”并无不妥。咸阳科协随后的回应,正好也印证了之前一些网友的说法,如此看来,“穿鞋套调研风波”可以就此告一段落了。

透过此事件,可以看出网友对于公权者监督的积极性以及敏感性很高,并能从微小的细节中找出问题所在。可以说,这样的意识和责任的存在,形成了强大的外界监督氛围,对于公权力产生了很大的压力。不过,任何监督都必须建立在常识与理性的基础之上,否则就会被情绪所左右,并因为“遇官则疑”而令监督本身的效用打折扣,造成权力者的不适。若是考虑到“穿鞋套下乡调研”所处的特殊环境,那么一些网友的意见也许就会中肯一些。

但从另一方面来讲,透过此事件,也看出公权者在行为方式上,还缺乏必要的细节考虑。如同“PS领导视察照”一样,只顾考虑了自己而忽略了由此带来的社会影响。不可否认,“穿鞋套下乡调研”有其合理性和必要性,但何以不能在参观展板时将鞋套脱下来,或者在拍摄时将其隐去,或者附注相关的说明,总之要尽量避免因为忽略细节而造成误会。

咸阳科协可能没有想到,“鞋套下乡”会衍生出如此风波,而网友也没有想到,自己的质疑忽略了一个前提。“误会”在一纸声明下得到了消除,不过留给监督者和被监督者的反思才刚刚开始。

对于监督者来说,虽然这是其基本权利和自由,对于权力者可以“用最坏的恶意”去监督,但从监督本身的效用和约束性来看,都必须对这种权利保以高度的敬畏和尊重,并使之在合理的路径上得到实现。如果陷入习惯性质疑的窠臼之中,最后只会造成双输。

被监督者也应意识到监督无所不在,细节更是决定成败。只有保持对外部监督足够的重视,以如履薄冰的心态去面对,才会在细节之上更加注重。

对此,有人呼吁不必脱离环境过度解读,但同时也不必因此而过度矫情。“一场误会”并非就是一件坏事,对于双方来说都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如何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去看问题,对权力者和权利者都同样重要。从中获得了相应的启示,并提升了各自的认识,如此何尝不是一种双赢?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