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对于官员“穿鞋套下乡”不应过度解读(3)

【案例】对于官员“穿鞋套下乡”不应过度解读(3)

【启示与思考】

网络时代,官员们可能一不小心就“火”了。这不,咸阳科协的一干人等就成了这两天网上热议的对象。当然,大家都很清楚,现如今所谓的“热议”,很多其实就是“争议”甚至“非议”。这回也不例外,“唉,人家的鞋金贵着呢,脏了怎么办”的嘲弄引起了很多网友的共鸣。

“官员下乡”“考察调研”“鞋套”……当一连串毫无联系的词语纠葛在一起,就又一次触碰了社会大众的敏感神经。“领导的鞋究竟有多贵?”“鞋套虽薄却阻隔了民心、伤了民心”“下乡调研还穿鞋套如何算是接地气?”接二连三的质问、一顶顶巨大的“帽子”,让当事人们不堪重负,面对一边倒的口诛笔伐,相关单位很快撤下了网站上的图片,有人说是做贼心虚,有人说是欲盖弥彰,难道事实真的如此?

几天前,咸阳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亚斌建带领调研组一行四人来到兴平下乡调研,一行先到组织培养室参观,随后到大棚和示范园,地里湿滑,参观完后还要进会议室座谈,所以一行人都没有脱鞋套,这才有了网络上广泛流传的官员穿鞋套视察的“不雅照”。之所以说是“不雅”,是因为人们将他与前期的一个新闻事件联系了起来,前段时间,余姚镇一干部视察时怕弄湿高档鞋要村支书背,由于案例在前,人们也很自然的认为,此次身陷“鞋套门”的领导们也是爱鞋不爱民之辈,进而进行了大规模的声讨。但是,细想之下,官员穿鞋套调研真的那般碍眼?

众所周知,植物组织培养就是指从植物体分离出符合需要的组织、器官或细胞,由于其特殊性,对环境要求颇高,操作都需要在无菌的条件下进行,而根据《生物实验室管理办法》,进入组织培养室需穿鞋套,还要进行无菌化操作。在本次事件中,天刚下了雨,出于人之常情,穿上鞋套防滑有何不妥?鞋子脏了去会议室开会弄得一滩泥,一滩水,岂不是给保洁人员增添负担?官员也是人,官员们也是出于常理考虑,到底何罪之有呢?相反的,我们倒是应该看到,调研组的官员们很细心,很有爱,他们让一个小鞋套发挥了大作用,既防滑还保洁,调研完又马不停蹄的召开座谈会,小小的细节不是实实在在的透出可爱、朴实吗?

身陷“鞋套们”的领导们也许觉得委屈,但是他们却并没有怨言,面对责骂他们从容淡定,说明情况并做好了解释工作,及时撤下图片不是因为心虚,而是因为他们知道要尊重民意;反过头来,我们倒是应该静下心来仔细想想,人们为何总是戴着“有色眼镜”看待官员们呢?难道“草木皆兵”的背后不值得深思?

类似现象我们见过不止一次两次——官方的回应不一定总能平息舆论的质疑,有时甚至还会陷入“越描越黑”的尴尬境地。这从一个侧面折射出当今某些官员和部门的公信力有待提高的现状,同时也提醒我们,在信息社会和网络时代里,作为个体,我们在面对纷繁海量的信息的时候,理应保持足够的冷静和判断力,切不可人云亦云,更不可以偏概全——或“选择性失明”,或习惯于“攻其一点,不及其余”。理性的社会,需要理性的个体。在对“穿鞋套考察”进行评价之前,不妨先平心静气听听官方的回应。舆论监督和价值判断应建立在准确无误的事实判断基础之上,否则很容易“跑偏”。

对于公权力的监督是必须的,但这种“官员做什么都不对”的偏见该改改了。而透过本新闻稿,我们欣喜地看到,咸阳市科协专门在极短时间内就此事发公文向人民网进行了情况说明。一张A4纸的情况说明,正是对舆论和网民的尊重,也充分体现了公权的谦卑。

让我们共同关注本期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