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江区泖港镇黄桥村,北枕黄浦江。这片属于上海市水资源保护区的地方,生活着近579户家庭,2千余名居民。水乡特色未失的另一面,是此地面临交通闭塞、经济落后等问题。如何让古老村庄焕新颜?黄桥村党总支书记张永强相信,脑子决定路子,路子决定日子。但这一切的前提在于,心里要有群众,“因为心决定着脑子”。
1988年,张永强到村里工作,他说“我就像一株庄稼,根得紧紧扎在地里才能吸收营养。村干部的土地就是村民的需求。”初中毕业的他先后完成了中专、大专学习,并于2008年从中国农业大学本科毕业。张永强对知识“感到饥渴”,因为他要“尽快从一个‘泥腿子’村干部转变成为一个‘知识型’村干部”。
以农业为主的黄桥村,在张永强带领下,确立了绿色、有机、特色的农业发展新模式。村内有一个“产供销”一体化经营的加工配送中心,其农产品、水果等都使用有机肥料或生物化肥,并进行食品安全测试,以保证无毒无公害。2007年,黄桥村投入创建经费832万元,铺设道路,配建公共厕所、垃圾房等环卫设施。村党总支还把全村15个村民小组划分为6个片区,每个片区设一名片长,片长下再设4至5名公共服务员,每天负责河道保洁、道路清扫、垃圾清运和居家养老等工作。
村里设施完备了、环境整洁了,道路平坦了,但是张永强的心里总觉得少了些什么。“硬件变好了,如果村民素质提不上,建了不是白建吗?”带着这样的思考,他利用村民写春联、挂春联习俗,成立“楹联沙龙”,把爱好楹联的党员群众聚集起来,举办楹联巡展、新春送春联等活动。如今,全村每家每户的大门上都挂着村民自己创作的春联,展示新农村建设成果,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歌颂美好幸福生活。
“心存群众,因此我们学习的脚步不敢停。”这个扎根于土地的村支书,去年带领全村达到年可支配收入102.5万元,人均收入12550元。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