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2日晚,对于券商和投行来说,注定是个加班之夜:备受瞩目的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闭幕,随之公布会议公报。很多媒体的记者在13日一早上班之前,就收到了外资投行对于报告的连夜解读。
在会议召开前,国际舆论就普遍预期,此次会议将推动中国一系列影响深远的经济政策改革,或将开启中国经济新的“黄金时代”。会议公报对于中国经济的意义可见一斑。
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受关注
考虑到今年年初开始的反腐措施卓显成效,行政审批的权力正受到制约,一些价格正在放开,在经济较长期低迷的形势下货币政策并未放松,渣打银行乐观地认为,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在这些初显眉目的改革趋势中扮演催化剂的作用,同时推动更多变革。一份针对国际经济学家和政治分析人士的调查显示,国际社会对未来一段时间中国经济的看法相当乐观。87%的受访者表示,对中国政府在三中全会后实施下一步改革蓝图的能力有信心。
瑞穗证券亚洲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对此就抱有极大期待:“由于本届政府上任至今显示改革的决心异常坚定,作为新一代领导集体展现今后五至十年执政理念及经济改革思路的会议,在有望涉及的诸多经济改革之中,财税体制、户籍制度、土地制度改革是重中之重,或将释放最为明显的信号,获得前所未有的突破。”
从已经公布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来看,三中全会讨论了全面深化各方面改革,包括经济体制改革、政府治理和行政体制改革、司法体制改革、国防和军队建设等。外资机构普遍关注到,本次三中全会将成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的总体设计、统筹协调和推进落实。
瑞银证券特约首席经济学家汪涛认为,这有助于突破一些可能来自地方政府和部委的改革阻力。“从以往来看,尽管改革方案已经确立,但实施过程中难免遇到各种阻力,特别是来自利益团体的阻挠必将异常强大,而此次会议成立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有利于切实突破利益群体束缚,落实改革方案。”沈建光也提出相似的看法。
财税体制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
改革是避免系统性危机,重建经济平衡,释放中国经济增长潜力的唯一方式,如此才能防止国家落入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虽然改革在金融、税务、社保方面最易出成效,但政府机关、国有企业、物价和财政却是最需要改革的领域。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强调了财政改革的重要性,提出要“完善立法、改革税制、透明预算、明确事权、提高效率”并“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
沈建光表示,财税体制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任何经济领域改革离不开财税体制改革。新型城镇化只有在财税改革方面有所突破,才能为户籍制度改革、公共服务均等化创造良好条件。伴随着近一阶段中国财税体制改革的加快,包括全面推广“营改增”、审计署启动全国性地方政府债务审计为财税改革摸底,其预计,未来将从四大领域对财税体制改革进行顶层设计,改革的启动与红利的释放也将使得未来十年新型城镇化战略释放更多潜力。
具体来看,包括调整中央和地方政府支出责任,即上收部分事权和加大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转移支付;营业税改增值税逐步深入、房产税推行至全国,以及资源税改革;加快预算制度改革;养老医疗体制改革。
而在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与户籍制度改革、财税体制改革等紧密关联,土地制度改革作为破解“城市土地国有、农村土地集体所有”的城乡二元土地制度,同样是三中全会的关注焦点。
尽管公报没有明确提及户籍改革,而且对土地改革的提法也鲜有新意。不过公报提出要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令不少外资机构猜测,未来加快农村土地进行确权进而实现流转,推动农村土地交易市场化,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仍将渐进推行。
在渣打银行首席经济学家王志浩看来,打破当前地方政府在土地征收及出让的垄断地位,村集体将在农地的开发上拥有更大的话语权,农民得到的土地补偿金也会有所增加。这既体现出农民对所承包土地的使用权,还将减少目前在土地二次开发中存在的特权乱用等弊端。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