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口吵“假”“假”难调“带薪休假”是关键
楼含松表示,无论将来休假方案怎样调整,仍然会是“众口难调”,而解决问题的关键,还在于要落实目前仍不被有些单位认真执行的带薪休假制度,让人们真正能够根据需求来自由地调配假期、合理安排休假。
据悉,国务院《国民旅游休闲纲要》曾提出“到2020年职工带薪年休假制度基本得到落实”。
很多网民表示,希望相关单位别把“最后期限”当“目标期限”,在缓慢推进中让人“等白了头”。只有把带薪休假当成民生大事,尽快研究、落实,人们才能在更合理的休假中获得更饱满的精神状态、更好地投入到工作中去。
楼含松还建议,政府一方面要加强民众休闲观念的培养和引导,让人们明白休假是要追求“身心放松”,而非扎堆旅游、拼命聚会;另一方面,要尽快设立更多的公共休闲空间,让人们在平日里就能得到休憩。
网友声音
邓为(河南职员):成为“赝品”的“2014年放假安排”恐怕会成为一场笑谈随风飘逝,但其背后的民众期待,以及渴望休假权利得到保障的民意,却是绝对不能忽略和淡漠的。要知道,看似多了几天假期,但其好处是显而易见的。一方面有利于公众的身心健康;另一方面,假日增多也有利于释放更多需求,拉动经济增长。
晏扬(浙江市民):如此离谱的放假安排真的反映了“真民意”吗?表面上看,老百姓似乎希望放假时间越多越好,但我认为,真正的“民意”不是盲目的、情绪化的、异想天开的,而是理性的、务实的、讲道理的。大家热爱休假,但也会考虑休假时间太多给经济发展造成的影响,进而给自身收入造成的影响……假新闻就是假新闻,其背后未必有什么“真民意”,即便有些假新闻反映了一部分人的意愿,但假新闻终究是假新闻,我们需要对假新闻层出不穷进行反思,而不应牵强附会拿所谓“真民意”为其涂脂抹粉。
不妨把网传的放假安排当成“决策气球”
网民自制的“2014年放假安排时间表”,能够如此广泛地流传,起码表明大家对于2014年的放假安排充满着新期待,同时也反衬出不满意2013年“调休”式放假的社会情绪有多大。官方的版本还要等上一段时间才会出台,但是,不管如何安排,想要符合所有人的意愿,都不大可能。那么,还不如让各种“传闻”都能够出来露露脸,亮亮相,权且当作是一只只“决策气球”也无妨。
事实上,自从十月份的长假之后,又一个年度新的放假安排时间表的决策议程就已经开启。面对“中国式休假”遭受的各种诟病,全国假日办也曾经在多家网站发布了“关于法定节假日放假安排的调查问卷”,向社会来广泛征集意见,这种方式,从民意的感知和采集角度看,体现了决策者“开门决策”的现代理念。
无论是调查问卷的结果,还是这一次关于网传的放假时间表的讨论,不约而同的都表达了公众希望好好享受法定假日的心愿。与此同时,也集中反映出主打“拼假攻略”的调休方式,不是什么高明的手段,带来了许多现实问题,让许多人觉得苦不堪言。能不能在新的放假时间安排上,更多地凸显出休假的本真意义,消除以往出现的各种弊端,是对决策者们的一次考验。
法定节假日的放假安排不是一件简单的事,牵涉到十几亿人的工作和生活,而且,假日的法定化,不仅是一项严肃的制度安排,还是每个公民自身权益的标志。但是,一直没有一个比较固定、合适的办法来予以实现,长此以往,肯定会让法定事务的价值有所消减,也会使假日安排的公共决策由于太过随意而缺乏权威性。
制定出台“放假安排时间表”是一项独特的公共决策,不能钻进“假日经济”的钱眼中出不来,还是要站在真实有效地增进民众福祉的高度来考虑如何设计,“群众满不满意”才是最根本的标准。在当民意表达的网络平台上,虽然充斥着各种不同的声音,也提供了甄别、梳理、搜集各种公众意见的大好机会。一方面,决策者们可以根据决策需求,主动释放一些“决策气球”,来激发公众参与讨论,另一方面,还要对于已经形成一定热度的话题,甚至是那些有关“传闻”的热议,能够同等看待,从中发现在决策过程需要注意的一些事项。
应该看到,决策者一句澄清的话可以打发了“网传的谣言”,但是,在网络民意传播迅速、覆盖面广、参与方便的现实背景下,既不能彻底杜绝各种“网传”的不断衍生,还会同时浇灭了公众关心社会事务的热情。尤其是放假安排这样事关民众具体生活细节的决策,更应该采取变通的方式,“变废为宝”,利用那些已经自发飘起来的“气球”,成为公共决策的信息源。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