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读懂失实“放假安排”背后的真实民意(3)

【案例】读懂失实“放假安排”背后的真实民意(3)

杜绝“乌龙放假安排”须开门纳谏

尽管是乌龙,但它反映了部分民意。我们不会忘记今年的国庆节,“连上8天歇7天”的安排多么令人头痛。2013年放假安排,因此遭到不少批评。就在10月份,假日办联合多家网站向社会广泛征集《关于法定节假日放假安排公众意见》,有221万人参与调查,七成人表达不满:假期短、不均衡、折腾人。“不满”是公众情绪的表达,反映出放假安排决策过程不透明、不公开。这可以从假日办“闭门协商”的工作机制看出:全国假日旅游部际协调会议办公室(即假日办)负责全国每年所有公众调休假的设定,办公室设在国家旅游局,由20多个成员单位组成,每年12月发布下一年度放假安排。

现代社会,各方主体的利益、诉求多元化,一个政策出台,一项规定的制定,只有注重程序开放,吸收公众参与,听取公众意见,才能达到“多赢”。假日安排事关各方利益,更是如此。尽管众口难调,做不到“人人满意”,也应开门决策,力求决策结果最大限度地得到多方认同和支持。欣喜的是,假日办已经意识到这一点,并在网上征集意见,开门纳谏,相信假日办在明年假日安排上会认真考虑吸收。

那么,怎么才能让明年放假安排“更上一层楼”呢?笔者认为,假日办不妨与公众来一次深度互动交流,变公众“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即:假日办拿出一个放假安排草案在网上公布,公开征求公众意见,然后在意见基础之上再做修改,最终作出正式决定。相信通过公众参与方式作出的安排,将会是一个更加符合各方需求,更加完美的方案,也将赢得更多掌声。

目前,尽管增加假期天数的可能性不大,但是在假期安排上更加人性化却是可能的,也是应该的,而不是简单地“1十2”、“2十3十2”地借调,搞硬性拼凑挪移。

【启示与思考】

让人凌乱的2013年“拼假季”,总算是要结束了,憧憬2014年的科学假期,成了彰显民智的全民游戏。尽管全国假日办组织的放假安排调查,已于10月12日正式结束,但关于法定节假日该怎么调整,仍引起人们的热议,各种版本的“2014放假表”也在网络上疯传。

假消息炒得沸沸扬扬,一些媒体固然有把关不严甚至推波助澜的责任,但另一方面,人们对“假放假”的热切回应,也折射出一些社会问题。假方案之所以受追捧,表面上是因为假期多了、长了。而实际上,现在我国公共假期已有115天,但不少人还是感觉“休假少”,希望“多放假”。这背后的症结正在于,休假质量不高,休闲需求没有有效满足,假期还未成为放松身心、积蓄能量的好时光。

网络版的假日安排虽然不靠谱,但在转发与热议背后,却有着实在而靠谱的民情民意。休息休假权益的落地,不仅关乎民生福祉,也关系到可持续发展中的人力资源。这些天,有关“中国员工最不敬业”的说法甚嚣尘上,最勤劳却最不敬业的尴尬,谁说不是相关权益难接地气的症结呢?正因如此,有关部门不妨把“假节日表”当做一份承载民意的提议,读懂背后的五味杂陈,提高假期的含金量,关键是放假安排应更加多元而人性化,尤其是落实带薪休假等制度,让人们在平日里就能得到休憩,而不是依赖“运动式”休假。与此同时,引导民众形成健康的休闲观念和方式,则快乐假日的期待会逐渐成为现实。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