鳞次栉比的小楼、干净整洁的街道、可容纳千余人的现代化剧场……走进武安市白沙村,仿佛进入一个繁华的小城镇。走共同富裕之路的白沙村,村集体年收入已经超亿元……村民们说,这些都离不开村庄的带头人——村党支部书记侯二河。
靠实干闯出致富路
30多年前的白沙村,还是太行山下一个贫困小村,一穷二白,村集体欠账20多万元,干部之间、村民之间矛盾重重。1982年6月,26岁的侯二河成为村党支部书记,接手了这个烂摊子。
面对困境,年轻的侯二河没有退缩。他把目光瞄准了村西那座光秃秃的山梁,那里有丰富的石灰岩资源,但因缺电等原因,一直没有开发出来。“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白沙村要发展,就得发挥优势,向石头山要钱。”侯二河说。
党员干部带头,筹资金、做规划、跑供电、请人才,1982年底,白沙村历史上第一个成规模的集体企业——石子厂投产,第二年赚了5万元。此后,村集体又办起了石料厂、石灰厂,2000年后,又陆续建起铁矿、焦化厂、加油站、秸秆汽化站等20多家企业,靠发展集体经济,村庄一天天富裕起来。去年,白沙村集体收入超亿元,人均纯收入1.7万元。
“资源总有枯竭的一天,白沙村的未来必须依靠绿色产业做支撑。”就在吃“资源饭”还风生水起的时候,侯二河开始思考白沙村的绿色转型之路,“白沙村虽有一定工业基础,但现代农业是个短板,未来还是要走现代农业的道路。”
白沙村植树造林,改善生态环境,发展蔬菜大棚,开办养牛场、养猪场,依靠现代农工业增加集体收入,创造就业岗位。目前,白沙村千余名劳动力都在村办企业上班,月平均工资近2000元,就连20多名有残疾的村民也被安排在煤气站、环卫队等岗位上,每月都有稳定的收入,外地在白沙村务工人员有1000多人。
在村民侯海生家,房子宽敞明亮,水电气暖一应俱全。“咋样,不比城里差吧!”侯海生笑着对笔者说。目前,全村500多户全部搬进了新民居,人均住房面积50多平方米。
物质生活富裕了,精神世界也要充实。为让村民过上与城里人一样的生活,白沙村投资2300万元建起了可容纳千余人的白沙剧场,以及350平方米的健身房、2600平方米的农民运动体育场、藏书3万多册的图书室,办起了农民夜校,组建了老年秧歌队、青年文艺队、威风锣鼓队、军乐队、舞狮舞龙队……小村庄真正变成了小城镇。
村庄的事由群众说了算
白沙村一天天变富了,可走集体经济之路始终没有变。“两委”班子12名成员,没有一人经商办企业,没有一人承包本村工程,企业、房屋等财富全部集体所有。
“这么多年,其实有很多把企业改制的机会,自己作股东、当老板。”侯二河坦言,只要稍动脑筋,集体企业就可以变成个人的,但他从来没有动过这个念头,“人活几十年,财富生不带来死不带走,不要有私心。我是认准了集体经济这条路,这是条光明大道。”
在白沙村,村庄的事由群众说了算。
“权怎么用、钱怎么花、事怎么办,全部由村民集体决定。”白沙村民主理财小组成员赵俊廷说,村里每一笔开销都要通过民主理财小组的同意,这些年白沙村年年有工程,动辄投资百万元、千万元,没有一个工程项目引起群众上访,“因为每笔钱该不该花、往哪儿花,群众都明明白白!”
2001年,白沙村开始推行农村民主政治建设“一制三化”工作机制,即在党组织领导下建立村民自治运行机制,实现支部工作规范化、村民自治法制化、民主监督程序化,这一经验在全国推广。
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文明村镇、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30多年“村官”生涯,侯二河带领白沙村赢得了一系列荣誉。但侯二河说,最让他感到满足的,还是能带领村民过上富足生活,“让乡亲们都过上好日子,不就是一名共产党员执着追求的梦想吗?”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