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方面
1. 媒体新闻报道及时。在市民对媒体新闻报道的及时程度评价中,比较及时占50.2%,很及时和一般分别占23.1%和23.8%。73.3%的市民认为新闻报道是及时的,说明了市民对媒体新闻报道及时程度,总的是赞成和肯定的。
2. 媒体新闻报道内容丰富。市民对媒体新闻报道的丰富程度评价比较丰富占48.9%,很丰富和一般分别占17.6%和28.0%。66.5%的市民认为新闻报道内容是丰富的,说明市民对媒体新闻报道丰富程度总体上是认同的。其中有28%的市民认为丰富程度一般,结合信息内容种类选择分布情况,可以发现做一般评价的市民主要还是由于个人兴趣不同,所关注信息种类的选择面相对较小造成的。
3. 媒体新闻报道形式丰富。市民对媒体新闻报道形式的评价中,比较好、比较多样占48.9%,很好、丰富多样和一般分别占22.8%和23.8%。71.7%的市民认为新闻报道形式是比较多样的、较好的,说明市民对媒体新闻报道形式总体上是肯定的。
存在不足
1. 新闻真实仍有差距。市民对媒体新闻报道真实程度评价中,说不准占44.3%,比较真实占39.7%。近半数的市民认为新闻报道与事实是否相符是说不准的,这其中:学生占59.6%、大专/本科学历占74.3%、16岁-26岁年龄段占70.6%、无党派人士占74.3%,说明这部分市民对媒体新闻报道真实程度是不太相信的。由于媒体在多元开放过程中,受众普遍存在着选择困惑和怀疑情绪,这就需要媒体在新闻报道上要加强公开和受众通过增强个人素养来逐步缓解。同时,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这一因素也是最为直接作用影响到市民对新闻报道的总体评价,70%的这部分人群对总体评价上选择了一般选项。
2. 新闻深度需要重视。市民对媒体新闻报道深度的评价上,全面但缺少深度占51.1%,非常全面、具有深度占24.4%,有深度但不全面占10.7%,不够全面也不深入占13.7%。说明市民在受到媒体选择多元化影响情况下,由于新闻报道的同质化越发明显,各媒体在新闻报道中多追求信息量大、涵盖范围广,差异性和报道深度不足的问题受到市民关注,这也应是新闻报道需要重视和加强的方面。
3. 新闻贴近性仍需坚持。市民对媒体新闻报道贴近性的评价中,比较贴近占39.4%,一般占37.1%,很贴近占16.9%。56.4%的市民认为新闻报道是贴近群众生活的,但仍有37.1%的市民认为贴近性一般,说明了市民对媒体新闻报道贴近性方面不甚满意,新闻报道“三贴近”仍需长期坚持。
应对建议
1. 宣传工作要突出针对性。一方面,对36岁以下年龄段的市民,运用网站、手机新闻客户端等新媒体手段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正面宣传。同时,加大对华龙网等网站扶持投入力度,做大做强本地重点新闻网站,扩大规模和影响力。另一方面,对36岁以上年龄段的市民,继续通过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进行正面宣传。本地报纸要继续做好宣传报道,重庆新闻频道和重庆卫视要增强新闻频道吸引力和影响力。
2. 创新应对网上宣传新秩序。一是加大新媒体投入建设力度。当前,新媒体逐渐取代传统媒体主导地位趋势明显,应加强政府主导的新媒体建设和管理。二是注重内容创新。要着重加强新媒体中反映主流价值观的内容创新和供给,加大政府主导内容的创新研究和建设力度,加大市场主导内容的管理、规范和引导,加强网民自发内容的规范和引导。
3. 新闻真实底线不容突破。当前,主要见诸于新媒体报道中,仍有采用夸张、搞怪和耸人听闻的标题博取眼球、点击量,用曝光、丑闻和光怪陆离的奇闻佚事吸引读者,民众对新闻真实甄别不易,新闻信息本身质量也良莠不齐,因此新媒体新闻真实必须高度重视,严格管理。
4. 大胆创新新媒体技术和应用。新媒体技术和应用要强化创新意识,重点研究“跟踪弹出”等一系列新手段、新技术,针对性的开展网站、论坛、微博管控和引导工作,以解决现阶段舆论引导和管控面临的实际问题为契机,加强新技术和应用的创新研究,切实在用好、管控好新媒体在技术层面走在前列。
5. 深化新媒体宣传规律研究。当前网络负面舆情多发、宣传中正面宣传效果不甚理想,而负面舆论管控形势却愈发严峻。因此,要继续加强新媒体新闻宣传新情况、新特点、新规律研究,力争找准新闻宣传的突破口、着力点,增强新媒体的正面作用,限制消除负面影响。
(课题组负责人:周波)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