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活的灵魂研究(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活的灵魂研究(5)

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它的本质在于倡导和谐发展。和谐是和而不同,和谐发展是多样性的发展。和谐是“万物并育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万物并育”和“道并行”是“不同”;“不相害”、“不相悖”则是“和”。当前,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这种空前的社会变革,给我国的发展进步带来巨大活力,也必然带来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如何看待这些矛盾和问题,简单地套用传统的对立思维方式显然不行,必须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以“和而不同”的态度,允许差异性和多样性的经济成分、社会组织形式、文化艺术样式以及生活方式的存在,让一切有利于创造社会财富的资源充分涌流,一切有利于社会发展的创造活动竞相迸发。社会和谐发展要求抛弃社会单一要素的发展,而是社会多要素的整体发展。科学发展观从发展布局上看是五位一体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生态建设的全面发展,这是和谐发展多样性的生动体现。和谐发展是具有协同性的发展。和谐是不同事物之间相辅相成、相反相成、互助合作、互利互惠、互促互补、共同发展的关系。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统筹兼顾,就是要实现区域之间、经济和社会、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人与自然等社会系统要素之间协调发展,这是和谐发展协同性的具体展现。和谐是矛盾双方或多方共存与协调的理想状态。人类社会是包含多要素的复杂的巨大系统,其运行取向必须以达成和谐为目标,才能存在和发展下去。这就要求存在与社会巨系统的纷繁复杂的社会矛盾相互协同、功能互补、相互促进。从矛盾共居状态来说,和谐发展其哲学视角是凸显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巨大作用,强调社会前进是社会系统整体内各部分发展的合力。科学发展观就是和谐思维的结果。实现中国的科学发展,实质就是要推进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改革开放、自主创新、和谐发展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活的灵魂的内在根据在于,它是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基本矛盾原理、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社会和谐是人类理想社会内在规定等原理的生动体现;三者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实践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其他部分原理如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走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统筹城乡、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发展,以及走和平发展道路、对内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外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和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等重大战略思想,都是这一活的灵魂的展开和具体化。

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共同富裕、市场经济、以人为本;改革开放、自主创新、和谐发展,是贯串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各个组成部分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三者紧密相联、密不可分,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活的灵魂。

注释:

[1] 习近平《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努力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载于《求是》2010年第7期。

[2] 黄少琴《略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精髓》,载于《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

[3] 田心铭《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的几点认识》,载于《军队政工理论研究》2012 年第2期。

[4] 杨仁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深层探讨——第三届 “全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导论坛”综述》,载于《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9年第2期。

[5] 许圣元《以人为本: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灵魂》,载于《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8 年第 4 期。

[6] 刘焕申《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活的灵魂》,载于《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1年第3期。

[7] 孙文山《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活的灵魂》,载于《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卢得志《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载于2013年1月14 日《学习时报》。

[8] 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载于2002年11月7日《人民日报》。

[9] 胡锦涛《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发展全过程》,载于2004年5月7日《人民日报》。

[10] 《胡锦涛在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载于2004年1月13日《人民日报》。

(作者单位:中共安徽省委党校哲学教研部)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