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研究论纲(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研究论纲(2)

本质内涵、动力系统与实践路径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动力系统和实践路径

中国政治发展动力系统在体制内外动力之间形成的有效张力会持续推动中国的政治发展。中国政治发展的实践路径展现在经济发展、社会正义和政治体系稳定的三维发展的现实逻辑之中。

( 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动力系统

中国政治发展的动力系统也有其独特性。在当代中国政治体系中,政治发展的动力系统包括了体制内外部动力。体制内动力主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系统内所形成的动力,具体体现为: 执政党的推动及其本身的转型、国家意识形态变革创新过程中孕育出的动力、中国政治制度变迁过程中公众需求与制度供给之间的张力所产生的政治发展动力等。体制外动力主要是指社会成员对政治系统的需求、期待形成的动力,在当前中国特别突出地体现在社会成员对政治系统的福利期待和要求以及社会成员的利益诉求的多元化和多样化。中国政治发展动力系统中在内外动力之间形成有效张力,这一张力会持续推动中国的政治发展。

1. 体制内动力

首先,执政党的推动及其本身的变革转型是中国政治发展的动力引擎。中国共产党的变革转型与执政能力调试始终是与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发展过程相联系的,这是当代中国政治发展动力系统的一大特色。中国特定的政党—国家体制的历史生成路径和制度安排,决定了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具有显著的自我推动特征,这也是中国进一步推进政治发展的既有初始条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发展轨迹体现在中国共产党基本政治理念、施政实践及自身建设的内在逻辑之中。1978 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的改革开放总路线,实质上也是执政党尤其是最高决策层在政治生态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背景下,为增强执政合法性而主动采取的政治行动和策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根本目标的确立以及市场化经济改革的深入推进,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责任政府和现代民主制度作为政治发展道路的目标选择日益清晰,原有的执政党对国家权力系统的全面渗透和介入的模式并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执政党在改革开放前所承担的无限政治责任对于市场经济转轨、政府职能转换以及有限政治责任都造成了障碍,因此执政党的结构调整和功能调试日益成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核心因素。

其次,中国国家意识形态变革创新过程中孕育出的发展动力是中国政治发展的牵引力。“意识形态是行动导向的。它不仅描述客观状况,提供一个美好的未来,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达成目标所必须实行的明确步骤。”[11]9中国的政治发展历程表明,中国政治社会的一切重大变化都是以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及其指导国家建设的意识形态的转变为开端的。党的执政理念和指导国家建设的意识形态是当代中国政治发展体制内动力系统中的“软动力”。一切意识形态都离不开物质利益这一客观基础。历史发展表明,只有能体现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意识形态,才能推动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关系向积极的方向发展和变革。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邓小平南方谈话之后,指导国家建设的意识形态发生了深刻变化,即由理想主义的意识形态转变成物质利益合法化的意识形态,由在浪漫空想主义基础上建构社会秩序转变成现实主义基础上的社会秩序建构,由政治激情引导社会变化革新转变为经济激情引领社会发展变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指导国家建设的意识形态,成为中国政治社会发展所不能忽视的内部动因。随着经济发展中诸多问题的出现,中共十六大之后,执政党将指导国家建设的意识形态调整为“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这种发展观更加强调发展的共享性质与和谐社会的建设,为增进社会共识凝聚发展力量提供了坚实的思想基础,为中国政治发展提供了牵引力和开拓了新空间。

最后,中国政治制度变迁过程中制度需求与供给之间的张力是中国政治发展的内源性动力。从供需关系角度来看,政治发展必须符合供给与需求基本平衡的原则,如果改革需求远远大于制度供给,则政治改革滞后于社会需求,阻碍经济社会发展; 如果制度供给远远大于改革需求,则政治改革超出社会承受能力,破坏经济社会发展。具体地讲,政治发展过程取决于各利益相关者的力量对比或权力结构,如果主导性的利益相关者的改革收益大于成本,各项改革就会顺利推进; 如果主导性的利益相关者的改革收益小于成本,则改革就会举步维艰。制度供给的实质,涉及一系列利益、权力和权利关系的结构性调整。在此意义上,作为制度变迁过程的政治发展道路选择必然牵扯着复杂的利益、权力和权利关系的调整、博弈和妥协。尤其是政治权力结构的调整,其过程不仅涉及政治领域内权、责、利等复杂关系,而且触及到宪政结构、决策方式等深层次问题,应该从宏观的角度把握各种利益相关者在改革过程中的损益关系,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增强改革动力,消解改革过程中利益受损者阻碍改革的意愿和能力。在中国政治发展过程中,社会公众、利益集团、执政党、立法机构、中央政府、地方政府都有自己的目标函数,即收益最大化。当改革预期净收益大于预期成本时,利益相关者才有意愿和动力去助推改革目标的实现。其中,执政党、立法机构、中央政府、地方政府、预算管理部门和预算使用部门是最重要的体制内利益相关者,因此如何依靠和调动这些体制内机构的政治改革动力,必然成为政治发展过程是否顺畅、改革举措是否可能取得成效的关键问题。正是从这一意义上来说,中国政治制度变迁过程中改革需求与制度供给之间的张力是推动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源泉性动力。

2. 体制外动力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不断改善民生激发了当代中国政治发展所需要的体制外动力,这是推行民生政治过程中相关因素发展所形成的逻辑必然。改善民生是民生政治的表现形式,在改善民生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倒逼民主政治发展的力量,这种力量关联着公民的分享诉求和福利期待,关联着公民的权利意识和参与愿望。民生政治的价值诉求蕴涵了改善民生的过程,必然伴随了公民对社会财富分享的诉求以及由此产生的对社会福利的期待,由获得一部分的经济保障和福利待遇,扩大为分享全部社会财富的诉求以及按照通行的社会标准享受文明生活的权利。分享的诉求和福利的期待激发了人们的参与热情,由此形成了政治发展的复合动力,即自下而上的破解和自上而下的调整的双向互动。同时,民生政治的价值诉求也蕴涵了改善民生的过程,必然伴随着公民参与政治意愿的不断提升和理性参与能力的不断增强。民生内容的层次性和动态发展性表明了公民政治参与是民生政治的高级阶段。在这一阶段公民参与由对民主选举的关注扩展为对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的关注,由对政府具体政策目标的关注扩展为对公共事务管理结果的关注,由对一般性参与的关注扩展为对强势民主的关注。而这一高级阶段的政治参与要求公民具有浓厚的公共精神,遵循公共理性,在平等、协商、对话、理解的基础上达成社会共识、形成公共决策和进行公共治理。公民理性参与不断扩大的过程凝聚着政治发展的动力。

综上,当代中国政治发展过程中体制内动力和体制外动力共同构筑了中国政治发展的动力系统,在这一动力系统中内外动力源之间势必会形成有效张力。这一张力的形成源于“应得权利和供给、政治和经济、公民权利和经济增长的对抗”[12]3 ; 源于社会基本价值的共享诉求与社会阶层之间利益分化和对立之间的矛盾性; 源于政治社会变迁的复杂历程与重塑改革发展的政治生态、凝聚改革理性共识之间的互动。正是这一张力持续推动着中国政治发展。

(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实践路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一个重要基础是经济发展,经济持续、稳定和高效能的发展,为社会成员有尊严地分享发展成果提供了现实的物质基础。通过建立改革成果共享机制,确保全体社会成员分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以增强对社会正义的认同感和期待感,进一步保证社会的相对和谐和政治体系的稳定。保持政治体系稳定的基础和核心在于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在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上具有基础性的地位。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内,政治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直接激发社会成员的创造性和积极性,保证社会中的各种公共资源和权力能够得到更加合理的配置和优化,促进社会效率和经济效能的提高,从而有利于推进社会正义。因此,中国政治发展的实践路径展现在经济发展、社会正义和政治体系稳定的三维发展的现实逻辑之中。

第一,在经济发展维度上,坚持科学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调整,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和高效能的发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经济发展和政治发展的共生现象正在顽强地呈现出其必然性,任何脱离了经济发展的政治发展,或者忽略了政治发展的经济发展都不可能成为真正的发展。”[13]233 利普塞特采用了四个经济发展的指数———财富、工业化、城市化与教育———考察民主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比较分析了欧洲、讲英语国家、拉丁美洲“民主较多”和“民主较少”国家财富、工业化、城市化与教育指数,认为“民主较多国家的财富、工业化、城市化及教育水平的平均数要高得多”[14]33。而亨廷顿的研究表明,“经济增长率和政治动乱之间的关系因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而变化。经济发展水平低,两者之间成正相关; 经济发展水平中等,两者之间无明显关系; 经济发展水平高,两者之间成负相关”[4]41。综观人类发展历史,经济发展与政治文明的发展水平密切相关,主要表现在经济的不断发展促进了社会结构和利益结构的分化,推动了社会阶层之间的广泛流动,提高了阶层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从而为构建稳定统一的政治体系提供了可能。同时,经济的不断发展提高了社会成员受教育程度和知识文化水平,塑造了民主社会所需要的现代公民,为推动政治民主化提供了基础。经济的不断发展还必然涉及一系列的制度变迁,制度变迁的背后实际上是特定价值理念作用的结果,而这些价值理念是经济发展的内在意蕴,因为经济发展不同于经济增长,发展意味着对包容性、公平性、开放性、共享性的认可,这就为政治发展提供了价值指引。当前中国政治发展仍然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突出地表现在经济发展方式落后、经济结构不合理等因素上。因此,必须审慎地把握中国政治发展过程中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关系,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调整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联系起来,不断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和高效能的发展,为政治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第二,在社会正义维度上,构建改革成果共享机制,建设责任型政府,增强社会成员对社会正义的认同感和期待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构筑社会减压阀。构建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的意义在于: 一方面,市场不是灵丹妙药,传统的“下溢假设”( tricking down effect) 思维并不能有效解决市场化过程所带来的社会矛盾,国家需要对社会进行保护; 另一方面,公平正义可以增进社会信任度和提高凝聚力,使经济社会发展更具活力和效率。因此,在推进中国政治发展的进程中要注重公共资源的分配兼顾社会上所有的利益诉求,并给每个人以公平发展的机会,保障每一个社会成员都能够过上有尊严的、幸福的生活。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资料公有制和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局面下,尽管可以激发社会生产活力,但“非均衡性发展模式”也造成了社会贫富差距的扩大,社会利益结构的分化,从而使人们在经济地位上呈现出不平等性,阻碍了人民当家做主的实现。需要通过深化分配制度改革、构建改革成果共享机制、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等举措改善民生,并促进社会成员对社会公平与正义的认同感和期待感。“十六大”以来的十年,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加强了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内容的社会建设,公共财政用于一般性民生事业建设的资金比重不断提高。统计资料显示,从2003 年到2011 年用于一般性民生事业发展建设的支出占全国公共财政的投入比重提高了10%。民生事业的快速发展在满足人民群众日常生活需求的同时,也为政治发展构筑了社会安全阀。但是我们仍要看到,中国经济增长很大程度上是通过牺牲社会领域的发展而得到的,特别是以“GDP 主义”为导向的市场化改革,更多地采用经济政策而不是社会政策来指导住房、医疗卫生、教育、养老等关乎民生领域的发展建设。民生领域的市场经济政策破坏了社会结构的基础,加剧了社会的分化,忽视了公平性与参与性,财富的不公正分配已威胁到小康社会的整体构建。在这种经济政策的指导下,中国的社会经济结构“有利于制造财富( 效率) ,但更有利于财富从多数人向少数人的转移( 社会不公) ”[15]27。要改变这一状况,必须把社会政策而不是经济政策作为民生领域建设的指导性政策,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真正让人民有尊严地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为促进政治发展提供坚实的社会保障机制。

第三,在政治体系稳定维度上,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增强政治系统的平衡性和有序性,为政治发展提供政治稳定器。正确处理政治秩序稳定与政治改革发展的关系是转型社会政治发展的关键问题。美国学者鲁恂·W·派伊指出,当一个社会受到政治现代化的并发症压力时,政治体系内部必然会发生深刻变化,这种变化会衍生出六大危机,即认同危机、合法性危机、贯彻危机、参与危机、整合危机、分配危机。派伊强调: “把政治发展的概念过程化为六个重大危机是有益的,这些危机会按照不同的次序出现,但一个社会要想成为现代化的民族国家,就必须成功解决所有这些危机。”[16]80 - 81化解危机的前提是保证政治体系的稳定。要实现政治体系稳定就必须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一方面要提高政治制度的适应性、复杂性、自主性和凝聚力以满足不断扩大的政治参与的需要; 另一方面合理配置和优化各种公共资源和权力,使社会各阶层之间保持力量和利益的均衡,增强政治系统的平衡性和有序性。保持政治体系稳定的根基在于推动制度创新。制度创新在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上具有基础性的地位。制度创新的根本目的在于直接激发社会成员的创造性和积极性,保证社会中的各种公共资源和权力能够得到更加合理的配置和优化,促进社会效率和经济效能,从而有利于推进社会正义。在当代中国政治发展过程中推进制度创新的思路在于积极转变发展观念,不断解放思想,扫除陈旧观念对推进制度创新的阻力,把注重顶层设计和尊重人民群众首创精神结合起来,为推进制度创新注入动力,以制度功能开发带动制度创新,提高制度的有效性。

责任编辑:单梦竹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