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进党对新媒体的引导方式
新媒体需要引导,需要通过法律规范,这已经得到社会共识。关键在于怎样引导。党与新媒体的关系终究只是党与社会关系的一部分,从调节党与社会关系来看,需要与时俱进,综合性解决问题。
全面发展社会主义,打造良好的社会基础,提高人们对党的心理认同度。党对社会、对民众的引导,直接目的就是可以获得人民的心理认同。而只有当社会现实与我们所宣传的理论不矛盾不冲突时,才会有真正的心理认同。民众对党的引导的认同取决于党的各项实际工作,取决于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政治基础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的经济建设成就已经被人们认可,但由于社会建设、党风廉政建设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对人们的认同度还有一定影响。因此,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实现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的社会目标,对提高人们的心理认同度十分重要。
与时俱进,以科学的指导思想引领国家与社会意识形态。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网络舆情所折射的社会价值观五花八门,是多元社会的观念反映,党负有引导之责。历史与现实都表明,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作为,首先取决于意识形态本身是否科学,理论是否彻底,是否反映最大多数人的利益和意志。因此,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以十八大报告和习近平同志近期系列讲话为指导,不断发展党的指导思想,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不断为之注入新鲜的思想,既顺应时代潮流,又符合人民意志,是使党的指导思想具有活力,并得到人民群众拥护的根本之道。
坚持民主与法治原则。对于在国家意识形态中不占主流地位但不触及政治底线的社会意识形态,无疑要受到主流意识形态的指导或影响,但是,无论指导还是制约,基本方式是以宪法和法律为基本依据,以尊重民众的表达、监督、参政议政权利为基础,对其进行整合与规范。这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内在要求和必然反映。
实事求是,创新引导方式。执政党和国家权力机关对于网络的引导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不断发展变化的。比如,变单一性为多样性,即意识形态宣传内容,应分清党内与党外的不同需求,适应各不同社会阶层需要,实行分层次宣传。又如,变强制性方式为引导方式。在人们实现个人利益途径和手段日益多样化、可以不依赖于党组织而实现个人价值的时代,对人的思想意识采用强制性手段,只能产生表面认同而非心理认同。因此,用引导、疏导的方式胜于强制性方式。再如,变以行政权力为主的方式为说服教育的方式。党对意识形态的领导,简单说来,是思想对思想的引导,权力的作用往往有用但有限度。人们对一种意识形态的认同,更多的是基于对其科学性、对其是否反映了自己的利益和意志而形成认同、认可。因此,以平等沟通的方式来影响人的思想,效果好于权力的方式。
辩证看待新媒体的“负面”作用
互联网上的确有大量不真实信息,但即使没有互联网,社会生活政治生活中也有大量非真实的小道消息,只不过传播速度和范围与互联网无法比拟。对于虚假信息的遏止可以通过法律规范、行业自律、网民的道德制约来解决。这里需要重点澄清的有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如何看待网民的批判性思维。中国部分网民的确有较明显的逆向思维特点。比如,国外调查公司尼尔森2010年7月发布报告,称62%的中国网民表示更愿意分享负面的评论,某中国媒体就此跟进调查,结果显示41.9%的网民认为批评性言论更有价值,35%的网民认为负面评论多表明中国网民维权意识增强。这种批判性思维的出现有深刻的社会原因。比如:快速而剧烈的社会转型导致群众心理不稳、价值趋向困惑;社会基础群众基础变化而党的某些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转变没有跟上,导致群众出现逆反心理;党风廉政建设长期存在的某些问题,等等。这种批判性思维恰恰可以帮助我们反思问题,使我们具有危机意识、忧患意识,不可一味否定。甚至可以说,如果一个社会缺少批判性思维,创新性就不足。此外,尽管人们对某些具体问题会发泄不满,但从总体上讲,绝大多数网民还是能够秉持建设性态度的。
二是如何看待所谓“负面信息”。揭露问题,批评错误,影响到单位形象或地方形象,往往被称为“负面信息”。首先需要在认识上澄清的是,监督的本来意义就是防错纠错。由此决定了监督的特点是以发现“问题”、披露“问题”为主,出现所谓“负面信息”就是在所难免的。其次要看这种“负面信息”是否属实。如果不属实,当然要发布真实信息予以澄清、纠正。某些地方也出现过利用手机短信、互联网来散布地震、毒气等不实信息的行为,但只要公权力机构及时澄清事实,很快就能够消除不良影响。越是不怕披露问题,越是党务、政务公开的地方,社会就越稳定。
三是如何看待网络监督。群众监督并非完美无缺,也具有滞后性、失实或部分失实等现象。反映在网络监督中,也存在同样问题。如何看待这些问题,关系到网络监督的发展。网络监督是中国既有条件下对党内监督的一种必要补充。一方面,不仅仅是媒体人,只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都是监督主体,都有权利对权力运作进行监督。另一方面,网络监督能否发挥作用取决于各地党政领导者和监督部门本身的重视程度。因此,不以少数人的意志和个人偏好为转移,以制度化的方式、法律的方式,对网络监督予以认可、规范、引导,都是必要的。
还需要强调的是,群众监督、网络监督的水平和有效性取决于政治生活的公开化程度。尽管现在已经有了党务政务公开的规定,但是,真正监督公权力能否公正行使,监督不正之风和腐败行为,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公开制度。比如,从政策过程来说,从议题的提出就需要公开(防止既得利益者操纵议题),讨论、综合、决定、执行、实施结果反馈等要全过程公开,才能够防止滥用权力。从一定意义上讲,网络监督的发育,倒逼公开制度的建立与健全。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