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是市场起决定性作用的保障
市场经济并不意味着政府无所作为、作用最小化。我们知道,“看不见的手”是建立在理性经济人的假设上。马克思认为,人有两种属性,一是人的自然属性,二是人的社会属性。人之所以为人,关键不在于人的自然属性,而在于人的社会属性。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抹杀了人的社会属性,就解释不了为什么在市场经济中还会发生许多经济的不确定性。也就是说,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并不是起全部作用。市场经济能解决效率问题,但无法解决公平问题;能解决惰性问题,但不能解决诚信问题。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市场规模的扩大,虽说市场具有配置资源、优胜劣汰、价值分配、经济评估等功能,但这些市场功能的有效发挥是有条件的,市场机制“有所不能”的方面必然导致“市场失灵”。因此,在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的同时,我们也要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决定》对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提出了明确要求,强调“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政府的职责和作用主要是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弥补市场失灵”。
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就必须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要解决收入分配、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生态环境、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就要坚持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发挥政府的积极作用,进一步坚持和完善市场经济制度。
制度是行为的规则,决定着一切经济发展活动和各种经济关系展开的框架。因此,建立有效的制度来支持市场发生作用,是现代经济发展的一个核心问题。有效率的制度从哪里来?政府是制度界定的主体,是整个经济领域最基础性的结构。《决定》在阐述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功能定位时旗帜鲜明地提出,“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在产权的保护上强调,“公有制经济财产权不可侵犯,非公有制经济财产权同样不可侵犯”;在政策的待遇上指出,“国家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产权和合法利益,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依法监管各种所有制经济”。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条件下建立起效率较高的市场经济制度,可以激励劳动者创造出更多的财富,可以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积极稳妥地推进市场化改革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各领域改革和党的建设改革紧密联系、相互交融,任何一个领域的改革都会牵动其他领域,同时也需要其他领域改革密切配合。如果各领域改革不配套,各方面改革措施相互牵扯,全面深化改革就很难加快推进,即使勉强推进,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改革开放35年,我国发展进入了新阶段,改革进入了攻坚期和深水区。我国发展面临一系列突出矛盾和挑战,前进道路上还有不少困难和问题。如果说改革初期更多的是需要冲破僵化思维,大胆地试、大胆地闯,那么,今天面临的发展和改革局面显然要复杂得多,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否则会造成顾此失彼、“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抓住了全面深化改革的要领,可以说是纲举目张。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一方面,在六大领域改革中,经济体制改革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对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起着决定性作用。比如,“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倒逼政府转变职能;“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对于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创新有根本之效。另一方面,上层建筑又对经济基础起到能动的反作用。现在改革到了攻坚阶段,市场化改革必须和其他改革相配套,没有其他领域的改革,经济体制改革也不可能进行到底,已经取得的成果还有可能得而复失,并且新产生的问题也不可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比如,如果不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不加快实行生态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就会失去资源配置的效率和公平性。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胆子要大、步子要稳,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促进,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全面深化改革。唯有如此,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才能得到有效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才能得到根本实现。
■黄世贤(作者系省委党校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