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工作机制是坚持群众路线的关键
坚持群众路线不仅要靠思想教育,还需要一种操作性较强的制度做保障。一是乡镇机关成立群众“说事室”。领导干部开门办公,有事到乡里说,真诚面对群众。拆掉‘隔心墙’,为民排忧解难,确保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把矛盾化解在基层,把问题解决在基层。二是干部联系群众责任制。主要领导包片,一般干部包村,把工作重心移到农村一线,乡镇干部上午在乡考勤,下午由支书对乡干部考勤,同时记录乡干部进村工作情况,促使干部真正到群众中去。三是实行领导干部首问负责制。凡是群众到乡镇机关来办事,第一个被询问的人就是责任人,一要热情接待,解答群众问题,二是属自己职责范围内的事情,尽快妥善办理,若手续不完备,一次性讲清楚所需材料,避免群众跑冤枉路;三是不属于职责范围内的事,必须陪同群众找到相关办事人员交接,确保群众办事顺利,快捷高效,让群众满意。四是建立了群众热线“一线通”。把乡镇班子成员、乡镇直部门负责人的姓名、职务、职责、联系电话等信息,制作成喷绘图版,悬挂到每一个村子的公共场所,随时接受群众来电来访和质询,凡敷衍塞责或怠慢群众的,一经举报和发现严肃处理,造成不良后果的进行责任追究。
这些制度的建立和实施,方便了群众,锻炼了干部,增进了与人民群众血肉联系。2010年10月26日傍晚,天气已经寒冷且下着雨,前大堡村一名80岁老太太投入田地里的细管深井,村民发现后电话就直接打给了镇里,我立刻带领机关干部、派出所干警快速赶到出事地点,同时请求县消防官兵帮助营救,但由于井管狭窄,营救人员需要倒立着下去,而且老人的位置在井下约30米处,一般体型的人都无法下去,老太太的儿子和孙子不敢下井,挖掘机挖到几米深就无能为力了,最后消防中队一名身材瘦小的战士下去了,他在地下30米深的井管中倒立一个多小时才将老人升井。看到镇、村干部胜似亲人的救援行动,看到解放军战士不怕牺牲的精神,现场的群众深受感动,一位妇女脱口喊出了“共产党万岁”的口号。
2011年秋天,镇干部接到群众电话反映,说西吕村李慧启以618分的成绩被郑州大学录取,因交不起书费、学费和生活费无法入学,问政府管不管。原来李慧启幼年丧父,母亲改嫁到邻村一户农家,从此母子一直没有任何来往和接触,他是与年迈的奶奶相依为命,平时连一件像样的衣服都没有。了解到这一情况后,镇党委、政府立即行动进行帮扶,一是责成村干部去通告孩子的亲生母亲,并做好她丈夫的思想工作,力所能及地给孩子一些接济,哪怕给孩子买一双鞋子,以尽一个母亲责任,弥合多年生疏的母子情分;二是召开镇、村干部大会,通报这位同学求学的艰难、考上大学的不易和目前面临的困难,领导干部带头捐款,当场大家慷慨解囊捐款9000多元;三是通过国家有关政策开展救助活动,最后募捐到两万多元,基本保证了李慧启同学能够完成学业,这一件事在当地产生了强烈的反映,老百姓对政府的这一做法赞口不绝。
“衙斋卧听萧萧竹,一枝一叶总关情。”我们党的基层干部应该具有并超越一个封建官员这种为民情怀,应该更多体恤百姓疾苦,更积极主动为民排忧解难,坚定不移地坚持好群众路线,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坚实的基础。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