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问
专家:暴力背后是“被暴力”
中国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犯罪心理学系教授李玫瑾认为,父母对孩子的教育非常重要,预防青少年犯罪主要还是在于家庭教育。在该事件中,李玫瑾认为,小女孩是未成年人,尚属于监护范围,孩子家长负有责任,小女孩在这个阶段出现问题说明她父母的教育是有问题的。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青少年犯罪教研室主任,青少年犯罪与少年司法研究中心主任皮艺军表示,这个小女孩做这件事情不存在道德上的原因,肯定要从医学和生物学上找原因。
皮艺军说,小女孩的生理学指标可能出现问题,主导因素跟她生理学指标的异常有关。他认为小女孩的家庭并不算恶劣,因为事发后他们家很快赔了7万多块钱。
对于小女孩摔打男童的行为,知名心理专家海蓝博士分析称,每一个孩子实施暴力的背后都是被暴力过的。被打的孩子心理发育相对来讲都比较迟缓,她对事实的后果没有一个判断。
谈及如何预防类似事件的发生,海蓝博士认为关键在于父母的教育上。
就该事件而言,海蓝博士分析,从人的本能反应来讲,这不是预谋,而是一系列激发的过程。“很可能是当电梯关上门之后,小孩一看奶奶不在,哇的一声就哭了,一哭小女孩就会挺烦,于是实施了一系列暴力行为。”
反思
“10岁女孩摔打男童”的背后——
我们灌溉“花朵成长”缺了什么?
随着“10岁女孩摔打男童”新闻在网上迅速发酵,越来越多的网友加入到关于未成年人教育这个沉重而严肃的话题讨论。网友普遍认同,影响孩子心理产生改变的因素,主要来自媒介、学校教育,以及家庭对孩子的影响。
成人化媒介内容入侵孩子的感官世界
近年来,随着大众媒介传播技术手段的多样化,爸爸妈妈们发现,如今的影视节目的尺度越来越大,甚至连儿童节目也开始出现成人化的趋势。
网友“刘一手2211”说,风靡全球的动画片《猫和老鼠》其实在美国是严禁6岁以下儿童观看的,因为其中充斥着大量的暴力镜头。甚至在动漫产业非常发达的日本,动画片也有着严格的分级制度,年龄跨越从4岁到60岁。
今年4月,连云港市一男孩模仿《喜羊羊与灰太狼》剧情,与小哥俩做“绑架烤羊”游戏,导致兄弟俩被火严重烧伤。专家认为,暴力元素在动画片中的过度使用,无形中会助长孩子们的暴力倾向和行为,甚至会让孩子潜移默化地形成暴力能够解决一切问题的观念。
“高大上”思德教育缺乏对生命的敬畏
网友“三五月的天空”认为:“在课堂教育的过程中,青少年大多处于被动的状态,我们过于重视填鸭式的灌输,却忽略了互动,也没有注重效果。”
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副会长陆士桢教授曾对青少年的思想品德教育阐述过四个误区。陆士桢认为,道德教育的内容脱离青少年的实际,教育过程脱离青少年的主体,教育形式脱离社会及青少年的现实,教育结果认识与行为严重脱离。
陆士桢曾公开表示:“当受众对内容不能完全理解甚至不感兴趣时,学习、接受和执行的效果可想而知。我们过去把道德教育看为强势化的灌输,现在所谓的道德能力是你处理社会关系的能力,教育者不能把道德教育看成对青少年的压制和灌输,而应该变成一种辅导。”
大部分网友认为,目前中小学的思想品德教育过于形式化,“学校的课堂上教的很多都是‘高大上’的内容,却忽视了教育孩子应该如何尊重生命”。
家庭教育对人性塑造极其重要
广州武志红心理咨询中心的心理咨询师武志红5日发微博称:“小女孩虐待男童一事,是对我们所有人敲响的警钟。小女孩的家庭,肯定是超变态级别的。看看你周围是否有超变态家庭。大人还好,因有克制力,而孩子可能是没任何底线的。仅警惕还差很远,重要的是整个社会要重视对所有孩子的保护,被严重伤害的孩子,很容易成为暴力狂。”
武志红此前曾关注过这类群体。她认为,几乎每个施虐狂都可以从他们的童年中找到这样的答案:他们也曾是被严重虐待的对象。并且,被虐待得越厉害,就越有可能成为可怕的施虐者。“养育者粗暴地对待孩子并丝毫不尊重孩子的独立性,那么这个孩子就会有一个分裂的人格,他也由此经常生活在强烈的心理冲突中,一点小小的刺激就会引发他激烈的反应。”
@苏菲的Sky评价称:“人性黑暗其实无下限,只因有高等思维的支配,原生家庭对人性塑造非常重要。家庭可以是爱的港湾,也可以是恨的根源。”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