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中国特色经济学是历史使命(2)

建设中国特色经济学是历史使命(2)

理论创新是灵魂,是社会主义经济学与时俱进、永葆旺盛生命力的源泉。邓小平同志说:“我们现在所干的事业是一项新事业,马克思没有讲过,我们的前人没有做过,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没有干过,所以,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学。我们只能在干中学,在实践中摸索。”既然是全新的事业,就要解放思想干新事、说新话、创新论。我们经济学界只要永不停步地顺应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大潮,奋勇挺进理论前沿阵地,以唯物史观为武器,努力探索、开拓、创新,就必定能夺取理论制高点、坚守住主流地位。

当代西方经济学应当借鉴,但不可奉为圭臬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学习和借鉴当代西方经济学是必要的。《决定》指出,要“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一切优秀文化成果”。欧美经济发达,以之为研究基础和分析对象的经济学在某些方面无疑具有一定先进性,特别是宏观经济调控和微观经济管理等方面的经验教训值得借鉴。但是,西方经济学是从资本主义经济运行实践中总结概括出来的,而不是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立论的。精通西方经济学的老一辈经济学家陈岱孙生前就说过,任何外国的理论和模式,即使是科学的,在彼时彼地行之有效的,也不能作为我国经济政策的理论依据,直接移用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因此,学习当代西方经济学不能照搬硬套,更不能代替自己的创新。这里不妨略举两例。前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詹姆士·莫里斯来福建厦门演讲时说,中国为了扩大内需,必须恢复居民存款利息税,以减少储蓄。此议从纯理论讲,很符合逻辑,但有违中国当前实际,断不可取。再有一例是另一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詹姆斯·米勒的误诊案例。上世纪60年代初,世界银行请他去毛里求斯考察,他的结论是该孤悬印度洋的岛国因人口少、国内市场小、距国际主要市场遥远,又含有内部许多致败因素,是个毫无希望的国家。但毛里求斯不信此论,自主推行渐进式双轨制改革取得成功,成为今天非洲发展十分耀眼的国家。中国等成功实现经济转型的国家,也曾因不按“华盛顿共识”进行“休克疗法”、推行渐进式双轨制改革而被西方认为实行了最糟糕的转型策略。可见,脱离一国实际的任何高论都只不过是奢谈。

至于有些人所谓科斯的理论影响了中国改革方向和包产到户等妄谈,就纯属牵强附会的夸饰之词。在科斯学说登陆中国之前的上世纪60年代,邓子恢就支持包产到户,1978年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户农民暗中搞分田到户,都与科斯毫不相干,谈何影响!再联系我国改革开放发展起来后,西方怀有敌意者噪音不断,如鼓吹中国“威胁论”、“崩溃论”,甚至有的主张对中国实施“‘屠龙’战略论”等。可想而知,西方的热情根本不可能放在支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上。

可见,只有建设独树一帜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中国经济学教授才能成为堂堂正正的令世界刮目相看的学者,而不是西方经济学的小学生和传销者。也只有这样,中国特色经济理论才能走向世界。

(作者分别为厦门大学经济研究所教授、副教授)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