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外遭讹真相引发3大思考
四川老太讹诈帮忙三个小孩事件的社会关注热情尚未退确,“北京街头外国小伙扶摔倒中年女子疑遭讹诈”的新闻又挑起了网友敏感的道德神经。好在有媒体记者的及时追踪调查,“老外遭讹诈”误传事件中的女主角才得以洗刷清白。纵观整个事件,笔者以为,该事件很值得深入反思。
首先,网络要学会以理性姿态关注热点事件。自媒体时代,任何事件都会在第一时间内得到广泛传播并进而为网络关注的热点。作为广大网民,在看到热点新闻后,应当以理性的姿态学会对事件的关注,为此,一是在看到事件后,先要进行真伪鉴别,以免被别有用心的人所利用;二是在对事件发表看法时,要全面分析事件发生的过程,然后在客观、公正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看法,切忌不顾客观事实、不加分析、先入为主地给事件定性;三是要增强法制观念,切忌盲目地对网络热点事件进行是非判断或对当事人随便进行道德指责,以免造成人身侵权。
其次,媒体要尊重事实,力争客观报道相关事件。事实求是、客观公正是对媒体提出的基本行业要求,对社会或网络形成的热点事件,媒体在报道前,对事实清楚,证据确凿的事件,可以进行充分报道;对有争议的事件,媒体在报道前,要给予事件当事人双方充分发表意见的机会,并且对双方意见在报道时予以同等尊重,以免盲目跟风,形成误判。
最后,国家在减少“做好事遭反咬”事件发生上要有所作为。“老外遭讹诈”误传事件之所以会发生,无不与现在社会上“做好事遭反咬”事件频发有关。为避免类似事件重演,国家在制度建设上要有所作为。为此,一是要建立健全做好事的技术要求制度体系,以免在做好事时因技术上不成熟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二是要建立健全紧急情况下非恶意不当后果的免责制度体系,只要施助人无恶意,即便出现了一定的不当后果,也要适当减轻或免费施助人因不当行为而产生的法律责任;三是要建立健全打击诬陷施助人违法行为的制度体系。如果出现诬陷施助人的行为,现有法律必须建立相应的惩处机制,构成名誉侵权的,还应建立健全受诬陷人依法提起名誉侵权诉讼的制度体系等。
老外遭讹真相背后:语不惊人死不休
最近一段时间有关“老外撞大妈”的新闻可谓铺天盖地,一时间舆论四起,媒体纷纷跟进,网友评论众说纷纭。随着事件脉络的逐渐清晰舆论也慢慢的回归到理性上来,但是由于新闻情境的前后不同,大家似乎都有一种被愚弄的感觉,进而有人开始把矛头指向了最先报道新闻图片的记者,而记者又说自己也没有错,舆论之所以如此是被网站转载时误解和网友们误读了,整个事件陷入了一场舆论“漩涡”之中。
其实,就这件事情本身而言完全就是一场普通的剐蹭纠纷,之所以会被舆论炒热无非是源于与当前的“讹人”、“老外”等吸引人的热词挂上了沟。在海量信息铺天盖地,刷新速度不断提高的今天,一些人为了吸引眼球往往是“语不惊人死不休”,把一些原本很普通是事情与人们最感兴趣的话题联系到一起,进而达到自己想要的目的和效果。
如此就会很容易产生一种错误的舆论导向,并且还会伤及无辜。从“老外撞大妈”被炒热过程中来看,几乎每个人都成了受害者,大妈的精神遭受了严重损害,老外的形象受损的范围被扩大,新闻源记者会招来指责,而作为围观、传播和评论者的我们也会产生一种被人愚弄的挫败感,更主要的是这些还会挫伤到本来就孱弱的公民道德信仰和媒体公信力。
由此我们不得不反思,在今后面对一些热点问题的时候,我们是否应该多些理性的思考?加深一些独立的判断,拥有一些让子弹在飞一会儿的耐性,不再人云亦云;媒体在新闻转载传播过程中是否应当多写去伪求真的能力?不再夸大其词;作为新闻发布的记者是否可以在多些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不再主观臆断。
同时还值得我们反思的是,我们该如何在今后处理好这些可能的 “讹诈”问题。是否可以建立一种伴随终生的诚信机制?让人不敢再“讹诈”;又是否可以增加一些摔倒、剐蹭等官方的处理指导意见?让人做到有法可依,学会如何处理好事情和维护好各自的权益,而不是再上演一个怕跑就拼命拽,一个怕讹就使劲喊,一时还分不清道不明的闹剧,当这些问题无法再成为人们共同关注的焦点时,试问还会有今天这样的热闻吗?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