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示与思考】
有图未必有真相。以这件事情为例,最初的报道,完全站在老外一方,并且特指“一名东北口音女子”。其中,“外国小伙下车急忙搀扶女子,却被女子一把揪住”、“外国小伙大惊失色,却被女子死死拖住”、“在争执中女子行走正常无恙,并死命撕扯外国小伙”、“经医生检查、X光拍摄后诊断该女子并未受伤。女子随即再度瘫软大呼难受”等描述,其实掺杂着作者的个人观点,明显偏向外国小伙。这些并不客观的表述,有违新闻规律。可惜一些网友不分青红皂白,仅凭只言片语就向“东北大妈”开炮。
一事当前,先问事实,再做评论。《人民日报》曾经发表《理性批评是一种价值坚守》的文章称,今天的中国,批评很活跃,特别是互联网时代,网络跟帖、论坛微博,或长篇大论,或三言两语,甚至一句话、一个词、一个表情,都可以对大事小情发表意见表明态度。但也出现大量非理性批评,比如地域间的攻讦谩骂,对某些当事人的跟风指责,甚至是幸灾乐祸。这样的情绪宣泄,很难说有什么积极意义。
面对公共事件,要学会追根求源,仔细甄别各种信息,而后谨慎出声——别动不动就挥舞“言论大棒”猛敲乱击。尤其是“耳听未必为虚,眼见未必为实”的当下,弄清事实再评论,尤其重要。
谣言到现在可以停止了,孰是孰非也非常明了,但是我们的反思却应该继续。为什么遇到这样的新闻,我们第一时间会想到是老外讹了中年女子呢?曾经一度,发生任何的伤害纠纷案件,总会有更多人选择站在弱者的一方,然后就造成了强势的一方有理说不清,只能在舆论的压力下忍气吞声。后来,人们会发现,所谓的“弱者”,往往在舆论的刻板印象下成为某种立场上的“强者”,讹人、碰瓷的情况不断出现就是因为大多数人认为弱者没有话语权,应该无条件的同情弱者。
后来,经过舆论的报道,大家慢慢认识到“光脚的不怕穿鞋的”这个词的含义,有些人“侍弱卖弱”,造成了很恶劣的社会影响,舆论开始转向,一边倒的开始同情强者,一听说“开车-碰撞-赔偿”这样的关键字组合在心里不加甄辨的认为一定是“碰瓷”,这是另一种矫枉过正,是破坏性更为强大的刻板印象。外国小伙在大家的刻板印象中远走异乡,应该是本分守己的,应该都是谦谦君子,这种情况肯定是“中国妇女素质差”,这样的舆论认知,把原本是弱者的受害者推到了有苦难言的道德困境中。
很多伤害性纠纷有明显或者不太明显的强弱势方,如强奸罪中的男方、机动车与行人碰撞事件中的车主方都是明显的强势方,但是公众舆论的参与让本该两方的博弈变成了三方,网民的每一次转发、点赞、评论都是一张投票,这种投票能够强化甚至逆转原本两方博弈的平衡,网友的参与某种程度上让弱者不再“叫天天不灵,叫地地不应”,但也可能让弱者“侍弱而欺”。
虽然舆论的关注可能造成这样的弊端,笔者并不是让网民不要再关注这种社会性新闻,而是避免用固有的思维和有色眼镜去看待这种新闻,经过这么多“扶摔”事件的真真假假之后,希望以后舆论可以更加冷静,既不用直接去同情弱者,也不能主观判断就是讹人,让事实的准绳不要受到情感和舆论的影响。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