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雕解读
延长10米
浮雕
新增《毁圮》
青铜浮雕墙的亮相引发市民广泛关注,江东门纪念馆馆长朱成山及主创人员向记者讲述了浮雕墙背后的故事。
青铜浮雕墙的原址上,曾有一座石灰岩材质的浮雕墙,与纪念馆同时于1985年建成,其主创者是南京艺术学院钱大经教授。
“原来雕塑墙的《劫难》、《屠杀》、《祭奠》三组内容,现在增加为四组内容,新增了《毁圮》,并且将原来三组分开的浮雕连在一起,由过去的长60米、高2.1米,拓展至现在长70米、高2.6米。
记者注意到,与原有浮雕墙相比,这次增加部分新内容,使得青铜雕塑墙不再是一件简单的复制品。朱成山说,在《劫难》内容中,新增空弹箱与断枪,象征着南京保卫战的惨烈和中国军人的殊死抵抗。新增加了一跪着的怀抱婴儿的老婆婆,正在拼死拉住被死亡之绳缠住而即将离去的亲人,表现生死离别的意境。在《屠杀》内容中,新增了石块倾轧和埋压人体画面,加强被活埋的一双向上求生手的动态结构。在《祭奠》内容中,增加了经历大屠杀后,一名遭到日军伤害的盲童哀唱乞讨画面,以及两名曾经参加抗战的军人单腿下跪、向南京保卫战牺牲的战友致哀形象,新增了男女老幼用手抚摸无主孤魂碑,以悼念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
“浮雕墙从塑造南京大屠杀特定历史人物——母亲与儿童受难开篇,中间刻画了南京大屠杀中各种历史人物受难的过程,到最尾处表现曾经受难的中国人民重新站立起来,组成新的长城。该浮雕墙最为成功之处,在于塑造了一种历史过程与民族精神,这种精神和力量,必将传导给成千上万的中外观众。”朱成山说。
老兵致歉
对不起,
当年我们
没守住南京
这么多年过去了,他们却心存歉疚。在纪念南京保卫战76周年座谈会上,吴春祥、张修齐、冯宗尧和程云4位老兵一起向南京人民敬礼:“我等几位对不起南京人民,12月12日撤退的时候部队慌乱,没能很好地组织战斗,使得南京人民在之后的日子里饱受痛苦,在此向南京人民道歉了……”会上,老兵吴春祥说,想起当年,“南京老百姓积极支持保卫战,为我们送茶水和饮食、油盐,抬担架,我要向大家道个歉,在13号之前,我们撤离了南京,让南京城遭受生灵涂炭。”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