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涛:铁肩道义 执法为民(2)

王永涛:铁肩道义 执法为民(2)

核心提示:沂河浩浩,见证着沂蒙大地上无数热血沸腾的故事;蒙山巍巍,记载着这片热土上无数正义的誓言。山之下、水之滨,新时期的沂蒙法官们用青春书写着公平和庄严。今年41岁的临沂市兰山区人民法院半程法庭庭长王永涛就是法院系统涌现出的杰出代表,他扎根基层法庭十八年,用真情、智慧调处各类纠纷,不但办案快、办案多,而且调解率高、群众满意率最高,被誉为“用法理诠释沂蒙精神的新型法官”。

一颗细心,让当事人在辩法析理中解怨

别人都说他是个细心人,但他的细来自于深厚的法学理论、审判实践和社会经验。由于长期在基层人民法庭工作,他熟习农村,了解农民,深谙乡俗,善于调解,成功地化解多起矛盾纠纷。“生活就像一团麻,经常会有解不开的死疙瘩。作为法官,就是要善解死疙瘩。”王永涛经常这样说。

法不讲不知,理不辩不明。案件当事人大多数是通情达理的,只要把法讲明,把理说透,很多纠纷都能化干戈为玉帛。王永涛在丰富的社会阅历、宽泛的知识面、敏锐的洞察力使他在工作中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在审理一起因解除婚约关系引起的返还财产纠纷案件时,男方主张订婚时给付女方购买首饰、衣服以及“压腰钱”等共计20000多元,但仅提供了7000余元的首饰发票,其它的女方则以男方无证据支持为由全部否认。看到一辈子积攒的血汗钱即将化为乌有,男方母亲当时气的昏厥在法庭,醒来后哭着让王法官凭“良心”去裁判。根据多年经验,王永涛初步推断男方的主张应该是真实的,庭后他并没有急着单凭证据下判,而是从老百姓最看重的“良心”入手,不厌其烦地多次做女方的思想工作,最终女方承认并退还了彩礼钱。

“我们既然不能完全摆脱人情,那就正确面对,合理地利用好这些优势资源,帮助化解矛盾。”这是王永涛善用的又一调解法。他善于挖掘当事人之间的“情”,同时又注重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到诉讼群众的思想中,做工作时和风细雨,沁入人心,使当事人既感受到法律威慑“力度”,又体会到人文关怀的“温度”。有一年春天,70多岁的王刘氏因赡养问题将几个子女告上法庭。庭审中,老人痛诉大儿子和儿媳妇不孝,双方各执一词,情绪都很激动。法庭调解时,王永涛打开审判庭窗户对几个被告说:“这就是王祥卧冰求鲤的孝河,我和你们一样,都是喝孝河水长大的。在这条河边审理赡养纠纷案件,我都为你们感到羞愧!”王永涛的一番话,说得被告惭愧的低下头,一场家庭纠纷淡然化解。

每当有人问起如何化解了这么多的矛盾纠纷时,王永涛总是这样说,“心结要用心去解,麻绳要从两头破”,只要心底无私,用真心去交流,以情感来浇注,没有解不开的“疙瘩”。

一颗公心,让当事人心服口服

公生明,廉生威。王永涛认为,公正办案,维护司法权威,是审判工作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刚正不阿,清正廉洁,是法官应具备的最基本素质,也是公正司法的最根本保证。

王永涛经常说,法官的职业其实最基本的是个良心的工作,有些事情,你可以不必这么上心,但这往往会给群众带来很大的伤痛。因为心存着这样的善良和高度的责任心,在面对良心和常规执法上,王永涛宁愿遭到朋友误解,也要出力不讨好的去找出真相,还涉诉群众一个公道。

有这样一起损害赔偿纠纷案件,被告胡某在开庭前将15000元现金偷偷塞到了王庭长办公室的沙发底下。此后他的案子经过王永涛庭后多次调解,被告最终同意赔付原告全部损失,双方成功达成调解协议。案结那天,王永涛在原告走后,单独把老胡叫到办公室,他把15000元拿了出来。老胡很愕然,问:“事情都处理完了,我们也很满意,你怎么还提这事?”

王永涛先将钱塞进他手里,然后才说:“案件没有结果之前,我想退你也不会要,你们接受了调解,就是对我工作对大的支持,我想轻轻松松的做一名人民法官,请你理解。”面对一脸亲和的王永涛,老胡半晌无语,事后他大发感慨:“人家王法官不贪不图的,廉洁办案还不求回报,真是难得!”

“迟到的公正也是不公正”,王永涛经常这样说。为了提高办案效率,尽快给当事人一个公正的说法,王永涛几乎放弃了所有的节假日,放弃了许多与亲人团聚的机会,把所有的心思全用在了审判工作上。对家庭他有的只有愧疚:父亲是个普通的煤矿工人,常年有糖尿病,母亲是个朴实的农村家庭妇女,家境经济一直比较拮据。妻子从95年下岗至今,只靠他一个人的收入照顾家庭和父母……

责任编辑:姜波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