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西部地区完善现代市场体系需要关注的问题

甘肃:西部地区完善现代市场体系需要关注的问题

摘要:贫困使人才这一现代经济发展中的决定性生产要素不断从甘肃等西部地区外流,进而导致技术、信息、资金等生产要素的流失,从而影响到包括甘肃在内的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这又影响西部城乡居民收入提高,使其与东部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更大,相对贫困现象更加严重,进而使西部发展陷入“贫困——生产要素流失——更贫困”的怪圈。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要“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必须加快形成企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消费者自由选择、自主消费,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现代市场体系,着力清除市场壁垒,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并从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和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五个方面做出相应部署。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完善意义重大而深远,但从现代市场体系的核心内容、本质特征等方面考察,建立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对经济欠发达和市场经济发育程度相对低下的西部省(市、区)而言,面临诸多重大挑战,以下几个问题应特别关注。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后,中央在西部开发中给予西部的种种优惠政策、特别是在资源配置方面对西部的各种倾斜是否取消?

由于历史的、地理的、民族的、文化的等诸多因素制约,西部地区的市场经济发育程度、经济实力、技术水平以及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等均明显低于东部地区。这就决定了西部地区的市场竞争力低下。

新中国成立后西部地区的工业体系是在国家非均衡发展战略指导下,中央政府通过将东部地区的工业企业移植西部和中央重大项目直接落地西部等途径建立起来的。这是新中国成立后西部产业体系形成的基础。

中国历史上没有经过资本主义社会,但却产生过资本主义萌芽,而资本主义萌芽主要产生在中国的东部,古代丝绸之路尽管也经过陕西、甘肃、新疆等西部省份,但始终没有产生资本主义萌芽;近代的“西学东渐”也很少影响到西部,因此,西部地区缺乏发展市场经济的社会土壤和区域文化,其显著表现之一是西部地区粗犷、憨厚、安于现状的文化特征,同精打细算、斤斤计较的市场经济的价值和效率观念相距甚远。这是改革开放后、特别是1992年中国决定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后,西部经济社会差距与东部地区迅速拉大的深层原因。如果不能正视这一基本点,在资源配置等方面“一刀切”式地完全由市场决定,那么,西部与东部之间的发展差距,可能将进一步扩大。因此,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现代市场体系过程前期,中央对西部地区给予一定的保护是必须的。这也符合国际通行做法:世界贸易组织(WTO)成员国中的发展中成员,之所以能够在关税等市场保护诸方面享受远高于发达成员方的优惠待遇,正是基于事实上的公平贸易而采取的必要措施。在中国31个省区市中,对西部地区给予一定的保护或过渡期,无论从国内还是国际层面上考察,都是可行的,也是必需的。

全国区域间市场壁垒消除后,甘肃等西部地区如何保证其工业的健康发展?

现代市场体系除各种机制(如价格机制、利率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和法规外,主要由商品市场、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信息技术市场、土地市场等五个方面组成。以前西部地区的诸多产品(如香烟等)之所以能够生存,主要归因于区域之间的各种行政壁垒保护,但现代市场体系的统一性、开放性、竞争性三大基本特征决定,包括行政壁垒和经济壁垒在内各种市场壁垒必将消除,西部产品能否经受住竞争考验,是难以回避的现实问题。

国有经济既是西部的比较优势,也是西部的软肋所在。改革开放35年来,西部许多国有企业破产倒闭,在西部现存的国有企业中,如果没有政府订货和特殊政策支持,许多国有企业将难以维系。以甘肃为例,一方面,能够生产出国防、航天等领域的高精尖产品;另一方面,居民日常生活用品生产能力和竞争能力却令人堪忧。究其原因,是因为前者有政府订单、后者没有。甘肃等西部地区的支柱产业(主要是重化工业、有色冶炼、电力、煤炭等产业)结构,正是上述现象的直接反映。然而,在现代市场经济竞争中,日常生活用品恰恰又是市场主导产品,如果没有相应的扶持和保护政策,西部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的生存和发展、西部产业结构之调整提高,将在相当长时期内面临严峻挑战。

甘肃等西部地区能否跳出“贫困——生产要素流失——更贫困”的怪圈?

改革开放后,西部城乡居民收入与东部和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不断拉大。以甘肃为例,1952-1978年期间,甘肃在岗职工的平均工资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978-1995年,甘肃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996年后,甘肃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且差距逐年扩大;进入本世纪后,甘肃城乡居民收入与全国的差距快速拉大,统计数据显示,2001-2012年期间,甘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有8年居全国倒数第一,农民人均纯收入有7年居全国倒数第一。

贫困使人才这一现代经济发展中的决定性生产要素不断从甘肃等西部地区外流,进而导致技术、信息、资金等生产要素的流失,从而影响到包括甘肃在内的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这又影响西部城乡居民收入提高,使其与东部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更大,相对贫困现象更加严重,进而使西部发展陷入“贫困——生产要素流失——更贫困”的怪圈。如何跳出怪圈,是西部12个省(区、市)共同面对的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时代课题。

人口分散是甘肃等西部地区现代市场体系建设的重要制约因素,西部应如何实行人口的有效集中?

人口有效集中是统一大市场形成的前提条件。西部12省(区、市)面积约672万平方公里,占中国国土面积70%,根据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计算,西部地区总人口约为3.62亿,西部地区的人口密度约为54人/平方公里,远低于全国140人/平方公里的人口密度。笔者认为,资金、技术固然是西部发展的制约因素,但人口密度则是更大的制约因素。只有人口密度提高,才能提高生产密度和消费密度,才能产生生产规模、贸易规模、运输规模等规模经济效益,这是市场形成的前提。人口、土地和资金这三大要素在同一个区域的聚集是城镇形成的必要条件,而城镇的形成必须以市场形成为依托,即先有市场,后有城镇。在这三大要素中,人口是最基本、最重要的要素。人口有效集中不仅能够降低政府行政成本,更重要的是能够降低政府的经济成本,使政府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工作步入可持续发展轨道。因此,将甘肃等西部地区分散居住在深山高寒等生态脆弱、不适宜人类居住地区的居民通过易地搬迁等方式转移集中,是西部地区城镇化和建立现代市场体系的有效途径。甘肃武威等地方实行的“下山入川”工程,已从实践上提供了有力佐证。然而,西部地区的人口集中,是一个庞大的社会和生态工程,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既需要时间又需要资金,后者是关键,这就需要中央政府大量的财政投入,仅靠西部地方政府之财力难以支撑,至少在近5年内应是如此。

(作者系甘肃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主任、教授)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