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首相套餐”背后的思考(2)

【案例】“首相套餐”背后的思考(2)

网友打趣:把成都火锅卖到英国去

据了解,卡梅伦考虑吃火锅的原因,缘于几名学习普通话的英国学生。访华前,卡梅伦特意在首相官邸用红茶和饼干接待了这些学生。比起面前的清淡食品,他们更喜欢味道浓烈的中餐。随后,在英国接受媒体采访时,卡梅伦表示“期待在访华时乘坐高铁,并在成都吃一次火锅。”

曾获得英国女王颁发大英帝国官佐勋衔(OBE)的伦敦华埠商会主席邓柱廷,也曾表示,“如今,英国人对麻辣的东西越来越喜欢,他们超级爱吃火锅。”因此,四川人去英国投资火锅店可是很有前景的。为此不少网友也打趣称:“成都火锅终于可以走出国门,卖到英国去了!”

网友热议:

@露光微玄:也,可以哦,还只吃红锅嗦!咋个不点个脑花儿喃?香菜丸子嘛还是很巴适的三。

@向前进步:下次去成都我也去吃吃火锅,哈哈哈哈。

@拉马守护神:哈哈哈,没带两包火锅底料回伦敦去?

@林懒人:他懂香菜丸子的美好。

首相套餐体现出的理性外交

“瞻仰”一下大国领袖的足迹,过把首相或副总统待遇级的“干瘾”,中国人似乎总是乐此不疲。如果因此对中国民众“上纲上线”,认为其崇洋媚外倒大可不必。名人效应是一种正常的现象。

不过,“首相套餐”和“副总统套餐”受捧的背后却隐藏着一种颇值得玩味的国民心态。卡梅伦曾因执意会见达赖致使中英关系陷入冰冻期,奥巴马也曾在拜登当年访华前夕会见达赖,美国更是动不动便在人民币汇率、人权等问题上挑中国的“刺”,但中国民众并未因此为其扣上“来者不善”的帽子。

一顿饭下来,外国政要赢得了美誉,饭店免费做了广告,民众满足了凑热闹的心理,三方皆各取所需,何乐而不为呢?正如这次卡梅伦访华,有网民便称,“这下成都火锅可以卖到英国去了”。

这从侧面反映出中国民众对大国外交关系的理解日趋理性。民众对于美国、英国政要的追逐,是去政治化的,这其中,包含这两个大国与中国近代以来历史的深相交织,虽然给中国带来屈辱与愤恨,即使现在仍有傲慢与偏见,但在中国开放环境下,民众对于两国并不排斥,甚至追捧。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欧美政要在华受捧,实际也是大国关系的投射,虽有争议、分歧、摩擦,但却并非势不两立、水火不容,合作交流仍是主流。

当然,如果仅凭英美政要访华时在演讲中秀秀中文、街边吃小吃秀秀亲民,便认为其为“亲华派”,那也过于天真。

“首相套餐”还要交给消费者定夺

因为英国首相卡梅伦就餐,火锅店旋即推出所谓的“首相套餐”可谓费尽心机。对于市场行为本身来说,最终的决定权在于消费者,即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市场原则。如果消费者愿意买单,那无可厚非;如果真的无人问津,那也只能收摊大吉。但是,细细品读这则新闻背后却不难发现,所谓的“首相套餐”吃的不过就是一个概念罢了,既然卡梅伦已经吃过,那么,对于店家来说,最多也就是名人效应,在店内悬挂一张醒目的图片和介绍,说明一下该店曾经接纳过英国首相卡梅伦的前来就餐。如此以来,不仅提升了火锅店的档次,更是一种较为人性化的营销理念。这样的理念远比所谓的“首相套餐”更接地气。

从火锅店本身提供的就餐服务环境以及饭餐的质量来说,无论是卡梅伦的来还是不来,应该都不会有更多的变化。即所谓的水平和档次原本就在那里,不是因为英国首相的突然到来而声名鹊起,更不会因为首相的没有到来就鸦雀无声。所以说,借助首相的大驾光临后就推出所谓的“首相套餐”,不难看出其中的噱头,这种噱头背后乃是一种对于自家经营的不自信。因为这本身就是希望借助首相的名气提升自己的店的名声罢了,好像人们在谈及某著名人物的时候,总会说这个人物是自己的老乡、校友之类,通过方方面面的拉关系来拉近与著名人物之间的关系,而这样拉近关系之后,你难道就不是你了吗?同样,这家火锅店就不是原来的火锅店了吗?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