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深入实践群众路线的几个关键点(2)

更深入实践群众路线的几个关键点(2)

那么,“知理而不行动”的根源是什么呢?在于动力缺乏,革命年代群众路线有着现实迫切性,甚至走不走群众路线是党的生死考验。执政以后这个迫切性锐减,表面上看执政者掌握社会资源,一定意义上从我们向群众要生存,变为了群众向干部要生存。经济发展的压力,又让一些人认为发展靠老板,进步靠项目。干部们于是没有了实践群众路线的动力。如何寻找到动力机制就成了实践群众路线的第一难题。

那么动力是怎么来的呢?马克思指出:“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和为了这种需要的器官而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①]人总是从需要出发来改造自然、构造社会、创造历史。人的不断增长的需要和满足的条件之间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永恒矛盾。动力的源头就在于激发这种对实践群众路线的需要,而就个人来说生存、幸福获得、升迁诱惑都会成为其选择动力。这就需要我们把实践群众路线的要求转化为实践群众路线与此三者的联系。实践中就是要改变干部工作的评价机制、选拔机制,在一线工作中选拔干部,在一线工作中考核干部,用群众路线考核干部、评价干部。没有这一改革,升迁源自领导,干部就会联系领导胜于联系群众,升迁源自所谓的政绩,干部就会联系老板联系项目源头,胜于联系群众,也就没有联系群众的压力、动力。

二、“行动而不深入”,呼唤走群众路线的载体新构建

应该说,这次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起于政治局的“八项规定”,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走得扎实行得端正,体现了几个让广大群众眼前一亮的特点。其一是自上而下的示范性,中央带头真抓实干。其二是目标引领的指向性,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以“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为总要求,可谓路径清楚,有板有眼。其三是问题导向的靶心性,直指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这作风四弊,吉林省更是直指要害抓住不落实这一顽症。所有这些让人民群众更到了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极大拥护,也被人民寄予了极大的期盼。实践群众路线到了必须全党真行动的时候了,否则所谓希望越大失望越大,将极大地影响党的公信力与执政基础。这么严峻的时候,说广大干部都不清醒,都不行动,似乎不公平,现实也确是这样,许多干部是在行动的,帮扶也好,调研也罢,都在行动,但是常常发现这个走基层,一走就是农村,帮扶一帮就是贫困,所以你看服务民生就是服务弱势群体,走基层就是走贫困乡村。调研就是走走看看,停不下来,深不进去,有印象却未必有真象。我们不禁要问这难道就是实践群众路线?难点之二就是这个行动而不深入。

刘少奇曾指出,“党的群众路线,就是使党与人民群众建立正确关系的路线,就是使我们党用正确的态度与正确的方法去领导人民群众的路线,就是要使我们党的领导机关和领导人与被领导的群众建立正确关系的路线。”[②]显然,密切联系群众是一个全面的工作方法,不是通过简单地扶危济困获得一些好名声。那么为什么会不深入呢?这里面必须明确两个问题,一是不知道谁是群众,二是不知道群众在哪里?从学理上可以说清楚,相对党团,非党团员就是群众,相对上级,下级就是群众,相对公职人员,非公职人员就是群众。但这似乎给实践带来了麻烦,搞不懂到底联系谁。所以,只找搞得懂的,才出现了前文说的现象。那到底我们说的人民群众是谁呢?从执政概念上应该理解为更多是指无权可掌的普通百姓(市民、居民、工农商学兵)。在这种群体中,处在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公共产品生产第一线的工人群众、农民群众、知识分子群众是最基本的群众。从工作概念上,群众就是工作对象,因为在这个体系中你资源主导方,他就是弱势。所以群众既在基层,也在身边,直接找你办事的就是群众,直接为你配合工作的就是群众。直接联系群众制度,既是长期的走基层,更是节日与日常到身边群众中去的制度。那么接下的任务,就简单得多了,那就是构建载体,建立制度,实现这个“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