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研究对中国的观照和借鉴

国外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研究对中国的观照和借鉴

十八大报告强调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五位一体的高度来论述,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认识的深化。生态文明建设关系人民福祉,关系民族未来。在全国上下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的形势下,对国外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研究进行梳理,或许对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有所裨益。

一、国外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研究概述

(一)国外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研究的学术回顾。

把生态观和生态文明作为新的学术增长点进行研究,是因为在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视角等方面,确有一些引人注意的学术特征。在笔者看来,这些特征主要体现在学术内容和视角的转换上。

在国外的诸多研究中,自觉地将生态学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努力发掘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是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是20世纪70年代伴随西方绿色运动而产生的,在80年代得到充分发展,至90年代初臻于成熟的一种用生态学思想来补充马克思主义或解释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生态思想,并试图解决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生态问题和实现生态社会主义的思潮。当代西方研究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主要代表有威廉·莱斯(WilliamLes),本·阿格尔(AggerBen),霍华德·帕森斯(Howardl.Parsons),大卫·佩帕(DavidPepper),安德烈·高兹(AndreGorz),詹姆斯·奥康纳(JamesO’Connor),约翰·福斯特(JohnB.Fos-ter)等。其中,莱斯的《自然的控制》(1972年)、阿格尔的《论幸福和被毁的生活》(1975年)、帕森斯的《马克思恩格斯论生态学》(1994年)、佩帕的《生态社会主义:从生态学到社会正义》(1993年)、高兹的《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生态学》(1994年)、奥康纳的《自然的理由》(1997年)、福特斯的《马克思的生态学》(2000年),是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作。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试图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去分析当代生态危机问题,积极探寻解决生态危机的途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解读、对生态危机的阐释及其关于生态社会主义的构想,对我们研究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和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于生态文明研究方法和研究视角的转变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重返人类中心主义,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大卫·佩帕明确指出,“生态社会主义的人类中心主义是一种长期的集体的人类中心主义,而不是新古典经济学的短期的个人主义的人类中心主义”,它将致力于实现可持续发展。二是进行生态重建。高兹指出,当前人类在现代化过程中所面临的危机不是现代化本身的危机,也不是理性的危机,而是支配现代化、合理化的“不合理的动机”的危机。因此,要解决当前的危机,必须给理性划定界限,使现代化摆脱经济理性的支配,而代之以生态理性,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生态重建。高兹的生态重建既不同于环境主义局限于资本主义体制内保护环境的单纯要求,也不同于绿党全盘否定工业文明的“非工业”乌托邦。它主张废除资本主义,建立新型的生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它又主张生态优先,兼顾经济增长。三是重视民主、平等、公平和正义,尤其是生产领域的民主与正义。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设想扩展了民主、平等、正义与公正的范围,丰富了民主、平等、正义与公平的内涵,为理解上述内涵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

美国著名生态经济学家、加州州立大学经济学教授迈克尔·佩罗曼(MichaelPerelman)曾发表过《邪恶的经济学———对人和环境的冲击》等多部专著,他因对现代西方主流经济学的意识形态和道德观念的深刻批判而享誉西方学界。在谈到生态文明的未来时,佩罗曼教授强调了马克思和无为生态的理念。在他看来,新古典经济学在当今中国有很大的影响,同时也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价值,其中有一种传统思想便是无为思想。佩罗曼教授认为,与西方主流经济学思想相比较,无为思想更能与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及环境保护论相一致。在其《看不见的资本主义镣铐:市场暴行是如何通过妨碍工人的发展来抑制经济》中,佩罗曼教授详细叙述了现行的市场经济体系是如何妨碍人们能力的发展,而用马克思所描述的科学方法则可以促进其发展。

国内学者的研究则侧重于从下列角度思考:一是结合马克思恩格斯的生产和生态内在统一理论研究生态文明。有学者指出,解决生态危机,建设生态文明必然面对一个世界性难题:即“生产”与“生态”如何内在统一的问题。二是阐释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及其当代意义。对于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基本内涵,国内学界普遍认为,其生态思想科学地揭示了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阐明了生态危机的社会根源及解决生态危机问题的根本途径,开创了对资本主义生态批判的先河,蕴含着丰富的生态哲学智慧和生态文明观念,具有深刻的批判性和深远的前瞻性。三是从马克思主义与过程思想来审视文明建设的存在论根基。有学者从比较研究的视野,揭示马克思主义与过程思想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贡献,进而彰显过程思想以及建设性后现代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对话的必要性和意义所在。四是从生态辩证法到多元现代性的角度,研究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学界普遍的观点是,生态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核心内容。

党的十七大报告第一次将“建设生态文明”写进了党的政治报告中,并提高到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要求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时,使中国成为生态良好的国家。倡导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既是科学发展观的题中应有之义,又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十八大报告再次强调,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在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形势下,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科学发展观中所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既摒弃了人类中心主义的传统发展观,又摆脱了生态文明理论所秉持的生态中心主义,实现了二者的有机整合,即人类中心主义和生态中心主义的辩证综合,科学发展观中提出的生态文明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以人为本”。

(二)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与生态社会主义。

生态文明和生态伦理都是现实状况与未来前景的结合。当前生态伦理思想的觉醒,是对全球范围内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的一种反映。生态伦理思想觉醒的理论背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生态文明理论的兴起与传播;人们对马克思生态伦理思想的重新认识;对中国古代天人关系尤其是道家思想的再挖掘;西方生态伦理思想精华的影响。部分学者以后现代伦理为视角,研究了生态文明与人类的责任。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由现代化过程所导致的问题,形成了人类应有的问题意识,这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视角。

生态文明是人类的基本价值。齐格蒙特·鲍曼说:“在后现代世界中,事情之可能发生可能并没有使它们具有必要性的理由,人们行事几乎不需要通过可以说明的目的检验,更不用说通过‘合理性’目的的检验。”在形成和维护生态文明价值的过程中,必须将责任注入人类的灵魂,使人类重建对自然的信仰,重构我们的精神生活,这是摆在人类面前的严峻课题。

关于生态社会主义的生态价值理想及其困境,学界普遍认为,“生态社会主义”是伴随着全球性生态运动的兴起而产生的一种思潮,这一思潮以生态效益为核心价值,致力于解决人类所面临的严重生态环境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勾画出了人类走向理想社会的价值图景,这一图景一方面对于我们认识和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具有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另一方面出于这一思潮自身理论的不足,其价值理想最终陷入了“乌托邦社会主义”的困境。

生态社会主义揭示了资本主义与环境恶化的内在联系。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为了追逐利润最大化,“要不惜任何代价追求经济增长,包含剥削和牺牲世界上绝大多数人的利益。这种迅速增长通常意味着迅速消耗能源和材料,同时向环境倾倒越来越多的废物,导致环境急剧恶化”。[1]而生态社会主义者主张实行以“分散化”为特征的“稳态”社会主义生态经济模式,实现使“人类满足的前景必须根植于创造一个运转良好的共同活动和决策的领域,使各个个人能在其中锻造出满足自己需要的手段”[2]的生产正义性社会。

责任编辑:单梦竹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