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示与思考】
在眼球效应时代,“博士丸子”以其清新和稀缺,迅速地吸引人们的注意力。
与一般小贩不同,博士夫妇卖章鱼小丸子并不为了谋生和盈利,而是通过兼职调节生活,将哲学作为一种生活方式,通过身体力行感受普通劳动者的酸甜苦辣――哲学家费尔巴哈有句名言,“人就是他所吃的东西”。通过摆摊当小贩,博士夫妇可以观察食物背后的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
长期以来,在研究生教育中,重科研轻教学、重理论轻实践成为一种见怪不怪的常态,这不仅加剧了学术的浮躁化与功利化,也导致不同社会群体话语体系的分离。也许有人说,“博士丸子”是“脑体倒挂”,是知识贬值的一种表现,博士生卖丸子并没有实现人生价值。
博士作为学业精英,在迈入职场之后,同样要经历大浪淘沙的社会竞争。教育并不意味着立竿见影地收获财富、名誉和地位,而是提高了人们在劳动力市场中的机遇,增强了博士向上流动的可能性。
一个充满活力的社会,应当尊重所有为美好生活而不断努力的人们。不论是留校当老师,还是去国外深造,抑或是继续摆摊当小贩,不跟风、不盲从世俗的评价标准,听从内心的声音,把对学术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爱结合起来,“博士丸子”的经历虽然难以复制,却具有符号性的标杆意义,带给人们对择业观、人生观的讨论与反思。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