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时代追寻中,有意无意间,我们把自己的后背留给了古老的传统。而当迅疾前行的脚步遭遇险阻,当心灵因过快的时代律动而空空落落,蓦然回首我们看到,一双苍老遒劲的手,正不离不弃地推动着我们前行。那是我们古老的文化,是华夏民族历尽沧桑培育而成的哲学、道德和艺术,以及引领着我们始终向上向善的行为准则。共同的文化积淀造就了共同的文化基因,我们任何的变异和革新,都必须从这块根据地起步,尽管这个文化庄园的某些角落已经变得荒芜。从历史、现在、未来三个维度上审视我们的传统,从谨遵与变革两个方向上辩证扬弃先人之遗存,我们向实现民族伟大复兴迈进的脚步,将更加有力。这是我们推出这个栏目的动因所在。
历史一再告诉我们,欲要亡其国,必先去其史;欲要亡其族,必先灭其文化。纵观数千年人类发展的历史,一些民族在历史上消失了,并不是这些民族在DNA的复制上没有生物学意义的传人或后代了,而是他们固有的文化消失了或被其他文化所取代了,是其民族徽记消失了。
中华民族是一个勤劳、勇敢、智慧的民族,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我们的先哲以其坚韧不屈的品格和洞悟宇宙人生真谛的睿智,创造了足以与基督教文明、伊斯兰文明鼎足而三的文化系统。这一文化系统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断走向未来的精神支撑。随着信息时代来临,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人类行将进入第二个“轴心文明”时代。激活中华文化的源头活水,重温古圣往贤的智慧经典,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是炎黄子孙义不容辞的天职,也是时代赋予中华儿女的神圣使命。
包容性、开放性和变通精神
文化是民族的徽记,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之所以为中华民族的重要标志。美国哈佛大学亨廷顿教授曾指出:“在后冷战世界,不同人民最重要的区别,不在意识形态、政治、经济,而在于文化。”在全球化的时代里,不同的人民和国家都想回答人类所面临的最基本的问题:我们到底是谁?人民以族谱、宗教、语言、历史、价值观和制度自我界定,文化构成了一个民族之所以为一个民族的重要标志。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无论是古代还是当代,没有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不珍爱、重视自己的历史文化传统,没有一个民族和国家不把固有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作为本民族延续的立国之本、发展之基。历史一再告诉我们:欲要亡其国,必先去其史;欲要亡其族,必先灭其文化。纵观数千年人类发展的历史,一些民族在历史上消失了,并不是这些民族在DNA的复制上没有生物学意义的传人或后代了,而是他们固有的文化消失了或被其他文化所取代了,是其民族徽记消失了。当今世界之争,不仅仅是经济、科技、军事等硬实力的较量,更是深层的价值观、语言、文化、宗教信仰等软实力的较量,是一场精神领域、心灵空间的争夺战。继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保存中华民族特有的标志,就是捍卫中华民族固有精神家园。
中国之所以称为中国在于她姓“中”。“中”不仅仅指空间意义上的中间、中央的意思,而是对“恰到好处”的信守和对“无过无不及”等“适度”原则的追求。“中”是中国文化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处理问题的基本方法,是中华文化最根源的观念之一。《论语·尧曰》和《尚书·大禹谟》都表明:尧、舜、禹三代权力授受之际,反复叮咛告诫的不过是“允执厥中”四字而已。“允执厥中”即牢牢把握住中道的原则,如果这一原则没有把握好,那你的天命(执政根据)就丧失了。“中”一直成为中国人处理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家与家之间、个人身心之间等等复杂关系最基本的方式和方法。以孔子、孟子等为代表的儒家学者将“中”这一思想方法和处事原则作了淋漓尽致的发挥并进而推致极高明之境。“中庸之道”成为儒家重要特征,“时中”成为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中华文化的共同追求,“中和”成为以儒家为主体的中华文化的共同理想。
《全球通史》的作者斯塔夫里阿诺斯曾指出:“与印度文明的分裂与间断相反,中国文明的特点是统一与连续”,“中国人在其整个的历史上保持着同一种族和统一文化。”许许多多的文明古国其文化或消亡了,或间断了,或文化创造的主体与文化的传承者分离了,诸如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希腊罗马、古印度等等。中华文化与其他古文明一样,同样多次受到游牧民族或外族的入侵,而最后结果不是中国人被迫接受游牧民族或外来民族的习俗与文化,而是相反,入侵者往往被迅速而彻底地中国化。中华文化如同长江大河,历尽劫难,至今绵延不绝,依然充满着生机与活力,何以哉?这是由中华文化所特有的生命气质和秉赋决定的。
这种特有的生命气质与秉赋,主要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其一,中华文化有着任何一种文明都无法相比的包容性和开放性。中华文化不是排外的文化,而是善于学习的文化。以我为主,汲取他民族文化之所长,将其内化于中华文化之中,是中华文化之所以长久之道。众所周知,中华文化一向秉承“他山之石,可以攻错”的精神,以“天下为公”、“天下一家”的胸怀,既造就了许许多多舍身求法于异域的虔城志士,也造就了不辞千辛万苦寻求真理于他邦之仁人,融外来文化于中华文化有机体之中,从而使中华文化的内容不断丰富,体系不断完善,从而使中华文化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如宋明理学就是中华文化打通儒释道三教之壁垒,消化、吸收印度佛学的结果。其二,中华文化的“时中”、“唯变所适”的变通精神是中华文化不断走向新生的思想支撑。中华文化不是保守的、封闭的文化系统,而是开放的、不断开向新生的文化系统。中华文化一向主张“与时偕行”,“与时俱进”,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因应时代的变化而变化,这是中华文化之所以长久的另一原因。
回到先秦诸子的时代去
当代中国,正走在中华民族全面复兴的征程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的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断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中华文化的复兴也是中华民族全面复兴的精神支撑。
任何文化的复兴同时伴随着文化的返本运动。返本开新是文化复兴的重要路径与方式。汉代法古更化、唐代的古文运动、西方的文艺复兴,无一不是在回到古代去的旗帜下的文化再造运动。中华文化新的辉煌的创造,同样需要回到中华文化的源头去寻找正能量——精神动力。世界上许多有识之士早已意识到: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00多年前的孔子那里,去汲取智慧。中华文化的源头在哪里?三皇五帝的文明谱系已不可能给当代的文化建设提供更多的精神支持,夏、商、周三代礼乐文化的因革损益全收在孔子那里,以今日之眼光衡之,中华文化的源头在其生命最健旺、创造力最强盛的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时期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称之为“轴心时期”,他说:“人类一直靠轴心时期所产生的思考和创造的一切而生存,每一次新的飞跃都要回顾这一时期,并被它重燃火焰。”回到先秦时代去,回到孔子、孟子、荀子、墨子、老子、庄子、孙子等等先哲时代去,寻找中华文化最富有原创性的智慧,让它重新点燃当代中华文化复兴的火焰。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