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轴心时期的古圣先哲所创造的思想系统是两千多年来中华文化不断走向新生的源头活水,同样是中华文化在当代复兴的源头活水,也是中华文化永续发展的源头活水。长期以来,在胡适“宁可疑古而失之,不可信古而失之”口号的煸惑下,中华文明谱系被疑古史学家们搞乱了,让人信无可信;在百余年批儒反孔思潮的影响下,孔子乃至整个先秦诸子都被妖魔化了。在当代中国,一提到孔子,不少人开口就是“孔老二”、“丧家狗”,马上联想到“落后”、“保守”、“为统治阶级服务的代言人”等词语,孔子在国人心目中的这种负面、消极的形象阻断当代人与孔子的理性对话,遮蔽孔子思想的正面价值,妨碍了中华文化复兴的整体大业。因而,激活中华文化的源头活水,还原孔子真实的历史形象,让孔子、孟子、荀子、墨子、老子、庄子、韩非子等重新走入我们的生活,显得异常重要。
回到原典、重读原典是我们发现真实孔子等先哲重要方式,也是让先哲走进我们生活的唯一途径,更是激活中国文化源头活水的不二法门,是返本开新的具体展开。我们在读《论语》中可以发现活的孔子、对我们有意义的孔子;在读《孟子》中可以发现活着的孟子,寻找到真实的孟子;在《老子》的解读与感悟中,寻找到老子的真义……先哲逝之久矣,然而他们的思想犹在,他们活在中国人的思想世界里,他们所揭示的至理名言仍然可以在当下社会中发挥作用。这样一来,历史上对先哲的放大与矮化可以在原典解读中得以还原,遮蔽了的古圣往贤形象可以在原典的解读中得以再现。只要我们在解读原典中对历代先贤存一点温情与敬意,原典一定会给我们释放出鲜活的智慧和精神动源。相反,如果带着对先贤嘲讽、讥刺之心去解读原典,既使是珍珠也会变为垃圾。我们常说,爱国主义是一种高尚的情操,爱国理所当然地包括爱自己国家的历史文化、语言文字、典章制度,由此我们说,爱中华文化是爱国主义的有机部分,是高尚情操的表现。
传承与创新是一体两面
返本开新,激活中华文化的源头活水,旨在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勤劳、勇敢、智慧的中华民族在过去的历史中创造了足与基督教文明、伊斯兰文明鼎足而三的文明系统,影响到韩国、日本、越南、新加坡等东亚、东南亚国家与地区,不少史家称这一地区为“儒教文化圈”或汉字文化圈。17、18世纪,借助于西方传教士的手,中华文化又远播欧洲,对欧洲的启蒙思想家如伏尔泰、莱布尼茨、赫尔巴特、魁奈等都产生了重要影响,俄罗斯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列夫·托尔斯泰花费相当长的时间读《论语》、《孟子》、《墨子》、《老子》,当他读到《孟子》“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时,极力称赞“美极了”。中华民族的历代先贤在他们的时代里尽到了他们的历史责任,无论在天文、历算、医药、建筑、艺术乃至思想等方面都取得足以让后世子孙堪以自豪的成就。怎样才能不辱没先贤?再创中华文化新的辉煌才是当代中华儿女理应认真思考的问题。
中华文化新的辉煌的创造首先要为中华文化培根固元。百余年来,疑古学者斩了中华文化的头,动摇了中华文化的根,而科学沙文主义者对中华文化依照西方文化的架构“乱用手术刀”,大大伤害了中华文化的元气,因而对中华文化迫切需要做一番休养生息、培根固元的工作。重新梳理从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孟子到程、朱、陆、王这一文化传承体系,理清这一文化主干与墨家、道家、法家、名家、阴阳家、兵家乃至与中国佛教、中国伊斯兰教、中国基督教等等支脉的关系,是中华文化重建的前提,也是中华文化再创辉煌的基础性工程。在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再造中,西方文化只能作为解读中华文化原典的参照,而不能作为任意解剖中华文化的机械框架。回到原典中去,以中国人特有的方式去解读、体悟中华文化,还中华文化的本来面目,这就是为中华固元气。中华文化从本根上复活才是真正的复活,元气充盈,中华文化才能恢复健康的体魄。
培根固元重在恢复中华文化的民间活力。中华文化根在民间,在民众日常生活之中,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承载者和身体力行者,是民族精神的载体,是中华美德的实践者。中华文化的活力在民间,在广大的民众之中,因而,我们认为将中华文化由神圣的学术殿堂解放出来,从学术象牙之塔释放出来,使之由少数哲学家、历史学家的学术奢侈品转化为民众的生活向导、行为方式、是非标准,充分恢复中华文化在民间的影响力、号召力,唤起民众的文化自觉,如此,“为往圣继绝学”就由少数精英知识分子所担当的使命,而转化为了全体民众的共同责任,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就一定能实现。
中华文化是一个开放的、不断丰富与完善的有机文化系统。中华民族既是中华文化创造的主体,又是中华文化的承载者,只要中华民族还生生不息存在于地球上,中华文化就会存在,其传承与创新也将永远不会完结。由是,我们认为,中华文化一方面需要传承,另一方面需要创新。当然,传承与创新可谓是一体两面,传承是创新的前提,创新是传承的方式。我们既要在传承中创新,也要在创新中传承。没有传承的创新可能会偏离中华文化发展的大道,而没有创新的传承是缺乏生命力的传承。
“雄道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中国崛起、“中国梦”的实现、中华文化的复兴可谓任重道远,需要几代人付出艰辛的努力和巨大的牺牲。不过,我们相信,只要我们能激活中华文化的源头活水,使这股源头活水真正流淌下来,重新滋养中华民族,通过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和对西方现代文化的“综合创新”,中华文化一定能再创新的辉煌!
(作者系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副院长)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