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以来的中国哲学研究(2)

新世纪以来的中国哲学研究(2)

其三,有助于厘清早期儒学的发展脉络。关于儒学的研究成果自古至今虽堪称汗牛充栋,但孔子之后早期儒学的发展脉络却一直存在盲点。而郭店楚简的年代被大多数学者推定为介于孔孟之间,这就为进一步开展早期儒学的研究提供了难得的材料。通过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的互证,目前学界已在梳理孔子后学思想谱系方面取得了相当的成果。在“思孟学派”这一古老而富争议的话题上取得的新进展,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

正因为此,出土简帛研究被学界认为具有“改写”乃至“重写”中国哲学史与中国学术史的意义。这一任务当然不是可以一蹴而就的。值得期待的是,进入21世纪,湖南岳麓书院、清华大学与北京大学先后通过在香港购入或接受海外捐赠,获得了更大数量的秦简、战国简与汉简,为出土简帛的后续研究储备了丰厚的资源。

“中国哲学”学术话语的生成:中国近代哲学研究的亮点

中国传统学术中以探究人生、社会乃至天地宇宙之一般“道”“理”为基本宗旨的“天人之学”虽有着数千年的历史,但作为现代学科的“中国哲学”则是在近代以来的中西文化交流中才创立的。作为现代学科的“中国哲学”的学术话语是如何形成的?这既是梳理中国哲学学科发展历史的一个前提性问题,也是以往中国近代哲学研究中的一个薄弱环节。进入21世纪以来,在对“中国哲学”学术话语的生成探讨方面有了新的进展,成为中国近代哲学研究的一个亮点。这些进展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其一,对以“哲学代经学”的历史过程作出了整体梳理。在从以经、史、子、集分类的传统四部之学到以文、理、法、商、医、农、工分类的现代七科之学的转变中,哲学代替了传统的经学,这既是中国传统学术形态的历史性变革,也是作为现代学科的“中国哲学”得以产生的前提性条件。新世纪的相关研究在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对西方现代学术分科的传入与影响、沟通中西学的桥梁、传统学科分类走向现代学科分类的内在动因、四部之学到七科之学的演进过程等问题均作出了扎实而具整体性的梳理分析,为进一步探讨“中国哲学”学术话语的生成问题奠定了基础。

其二,对西方哲学的传入与影响作出了更为系统的论述。西方哲学的传入和影响,是作为现代学科的“中国哲学”得以在20世纪创立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中国哲学的现代学术话语得以生成的重要背景。这方面的相关研究在21世纪以来有了新的进展。其中最为集中、最具显示度的研究成果是汤一介教授主编、集中了西方哲学与中国哲学领域的十余名知名学者参与撰写的大型丛书“20世纪西方哲学东渐史”。该丛书立足于19世纪后期以来的中西文化碰撞、交流与融合的时代背景,对包括基督教哲学、康德黑格尔哲学、唯意志论哲学、进化论、实在论、实用主义、现象学、分析哲学、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与后殖民主义等思潮在内的西方哲学东传与影响中国哲学的历史进程以及中西哲学的初步融会等问题作了全景式的描绘和较为深入细致的分析,改变了此前讨论“西学东渐”大多在文化层面而哲学层面的研究尚没有得到展开的状况。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