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以来的中国哲学研究(3)

新世纪以来的中国哲学研究(3)

其三,对“中国哲学”学术话语的生成问题作出了更为具体的探讨。这方面的研究从思想资源与外来词汇在中国现代哲学中形成术语的方式等层面对中国哲学现代术语系统的生成问题作了具体探讨。就其思想资源而言,主要有五方面的来源:一是对中国本土术语的直接继承,这是中国哲学现代术语系统形成的基本方式;二是佛教哲学的影响;三是西方哲学的影响;四是日本学术文化的影响;五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影响。外来词汇在中国现代哲学中形成术语的方式则主要包括:格义即通过形式上的比配来译介引入术语;直译即用已有的相同或相近术语进行对等翻译;引申即通过拓展已有相近术语的含义进行翻译;借用即通过改变已有术语的含义进行翻译;造词即通过创造新的术语进行翻译。这些探讨在相当程度上改变了此前的研究对“中国哲学”学术话语生成问题语焉不详的状况。

马克思主义与儒学:中国现代哲学研究的焦点

方兴未艾的马克思主义与儒学关系的研究,成为新世纪以来中国现代哲学研究的一个焦点。

儒学是中国文化与中国哲学的主体,马克思主义则是当代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两者间的关系一直是学界关注的重要话题。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在现代新儒学研究中,杜维明、刘述先、方克立等就探讨过马克思主义、儒学以及西方现代文化间的“三方互动”问题。2010年,北京大学儒学研究院将“儒学与马克思主义”列为该院的三大研究课题之一。2011年,许嘉璐教授在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主持了该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特别委托项目“马克思主义与儒学”。此外,中央党校、山东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等单位先后召开了多次以“马克思主义与儒学”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对这一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通过研究与讨论,学界在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的关系是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重大课题、马克思主义与儒学间不是互相排斥而是既有相通性又有互补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需要进一步推进与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中国文化的深度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吸收儒家思想的精华、当代中国文化建设必须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又以民族文化为根基等方面达成了共识。

在一定意义上,新世纪以来的中国哲学研究具有注重厘清中国哲学的自身特质、凸显中国哲学的当代价值,更加注重现实性的特点。中华民族的现代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国文化的复兴。而中国哲学构成了中国文化的核心。当代中国哲学与中华民族的现代复兴间应当构成双向互动的良性循环关系。在这一过程中,历久弥新的中国哲学将在推进中华民族精神家园建设与增强中华文化软实力中迎来自己的新生与兴盛。这是我们在面向21世纪的中国哲学研究中应当铭记的职责与使命。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