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2013年的中国外交,一个“新”字尽可概括海内外舆论的基本共识。无论就布局、形式、影响而言,还是从行事风格乃至体制来说,都有不少鲜明的变化和特色,值得回味和思考。
新的谋篇布局
“外交是内政的延伸”,这句话早已为人所熟知。其实,它更多是指一个国家及其决策者对来自外部环境作出反应的思维与能力特征。2013年中国外交的起点或可追溯到2012年11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原因有二:一是作为会议所通过的主要政治文件之一,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的工作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不仅总结了过往的经验,还提出了未来工作的指导思想,凝聚了两届中央领导集体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智慧。
二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成员全程参与、主持这一报告的起草,他们对形势和任务的认识、构想自然也会体现在文件当中。例如,《报告》在开篇之处就强调,“当前,世情、国情、党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们面临的发展机遇和风险挑战前所未有。”在第十一部分,《报告》进一步指出,当今世界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全球合作向多层次全方位拓展,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整体实力增强,国际力量对比朝着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方向发展,保持国际形势总体稳定具备更多有利条件。同时,世界仍然很不安宁。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增长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全球发展不平衡加剧,各类全球性安全问题更加突出,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新干涉主义有所上升。
除此之外,中国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也在变化。过去,中国发展规模不大,综合实力弱,在全球经济中分量太轻,对外影响力较低,“外交政策基本上是围着自己的发展需要转”。今天,中国的国际地位不仅有了显著提升,而且在全球经济范畴内日益成为新的市场和对外投资中心。新的历史条件、新的战略机遇同时伴生新的外部诉求和利益融合点,要求中国更高地举起共同发展的道义大旗,将自身的发展与外部发展结合起来,用更加开放的胸襟和包容与让利的实践巩固和延续“和平与发展”的战略机遇期。
为此,《报告》提出未来全方位合作型外交的5个着力点,即拓宽合作领域,妥善处理分歧,推动与发达国家之间建立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的新型大国关系;深化互利合作,努力开拓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加强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与之形成可靠和真诚的伙伴关系;在联合国、二十国集团、上海合作组织、金砖国家等国际多边舞台上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推动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朝着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扎实推进公共外交和人文交流,通过更多渠道夯实国家间关系的社会基础。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