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限购+限行=治堵、治霾法宝?(6)

【案例】限购+限行=治堵、治霾法宝?(6)

【启示与思考】

天津相关部门采取“夜间突袭”的方式发布机动车限购的重要措施,无疑是为了防止市民抢购、集中上牌,从而影响社会稳定和公平,也影响政策实施效果。这种担忧表面上看起来,确实并非全无道理。但实际上究竟会造成怎样的影响,从时间的跨度上这些影响可否承受,却没有了论证。更重要的是,这种“夜间突袭”式的政令发布,理论上5个小时的缓冲期,等于基本没有缓冲期;换句话说,就是基本没有给民意以充分表达的机会,这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民众的意见表达,将给相关部门的形象和公信力造成长期难以弥合的危机,实际上是得不偿失的。

另一方面,从政策本身来讲,在汽车限购几乎成为潮流,也被很多地方政府当成是治堵、治霾法宝的时候,包括一些专家学者在内的越来越多人也开始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限购在延迟甚至是剥夺了一些人开车权利的同时,真的能够起到治理城市交通拥堵和雾霾污染的作用吗?梳理过去几年的情况发现,已经实行限号限购的城市,其治堵治霾的效果并不理想,难以令人满意。以首都北京为例,实行摇号限购政策多年,该堵还是堵,该“霾”还是“霾”,很难说限购政策对治堵治霾起到了明显的改善效果。这是不是在提醒我们,以限购限号来治堵治霾的路子,根本是走错了方向,是误入歧途?至少在对限购限号政策的效果和意义进行深入调查,科学研究论证之前,不应该盲目扩大限购限号的城市范围。

而相较于欧美很多发达国家城市,其汽车保有量,远远超过国内城市,但是其交通状况和大气环境相比之下却要比国内城市好得多。这实际上也是在提醒我们,应该认真研究造成交通拥堵和雾霾污染的深层次原因,找出更加根本的治理之道,而不是盲目采取限购限号措施,甚至还要把限购限号政策无限扩大化。综合正反两方面的例子,不能不让人质疑当前的限购政策只是源于政府的“懒政思维”,其后果极有可能是加剧社会不公,是将城市公共道路资源变成了高收入者和公车的特区。

退一步说,即便在穷尽了其他办法之后而不得不采取“限购限号”政策,那么也应该充分考虑当地的实际交通状况。不管是市民反映还是记者调查,都表明天津市的公共交通距离方便、快捷、舒适的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这种情况下很难让私家车主选择公共交通放弃开车出行,而只能通过其他手段来规避限购限行。换言之,如果没有便捷畅达的公共交通系统作为支撑,没有对当地交通资源潜力的深度挖掘,科学利用,那么不管是限购,限号还是限行,都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