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莫让“人肉搜索”演变为网络之恶(2)

【案例】莫让“人肉搜索”演变为网络之恶(2)

难以承受的“网络暴力”

涉事店铺名为“格仔店”,位于陆丰市中心城区商业街。记者13日上午来此发现该店已经关闭。附近居民说,该店在前几天就已经停止营业。

涉事店主的微博名已经更换“马甲”。在名为“格仔店Amber蔡”的新浪微博上,最新的一条微博发表于12月3日,但内容已经删除。不过相关的评论多达768条,其中绝大部分评论充满了指责和侮辱。

琪琪所在班级的一些同学告诉记者,琪琪在班集体并不活泼,朋友不多,加上不善倾诉,面对突如其来的“人肉压力”,消化不了才走上了绝路。在网络上,众多网友为逝者点亮了蜡烛,反思“人肉搜索”。一网友评论道:“一路走好,相信天堂里不会有‘人肉’。”

华南理工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李幸认为,对于同为90后的店主和死者,一方不曾想到“网络暴力”会失控至超出个人想象,预估不足;一方因为毫无社会经验,面对“网络审判”束手无策,直至绝望,加上个人性格等因素最终酿成命案。

广州律师协会名誉会长陈舒表示,即使是犯罪分子也享有名誉权和隐私权,“在网络上曝光个人隐私信息,无疑是‘网络示众’”。陈舒说,国家还没有任何一部法律提及“人肉搜索”,而关于个人信息保护方面多见于宪法、刑法、民法、侵权责任法等一些原则性规定和行业性规范,缺乏全局统筹和可操作性。

少女不堪“人肉”投河的法治拷问

18岁女生不堪“人肉”搜索而选择以自杀自证清白的悲剧,再次彰显了“人言可畏”的网络暴力的巨大杀伤力。如果说涉事服装店店主的无端“诬陷”是导致自杀悲剧的始作俑者,那些不假思索、盲目跟风者的“人肉”搜索无疑起到了推波助澜的关键作用,身边同学朋友的“指指点点”更是摧垮少女意志的最后一根稻草。面对悲剧,人们不能只是“望洋”兴叹,更应该理性反思。

透过事件的发生原委,人们看到的是“疑人偷斧”的先入为主、不明真相的从众起哄、不负责任的人云亦云,貌似站在道德制高点上的“正义”背后无疑是理性、责任与法治的缺失。无论是服装店店主求助网络的人肉“寻贼”,还是少女以投河自杀的极端方式昭示世人,当事双方都没有在权利可能受损时理智地选择诉诸法律。法治“被遗忘”也许才是这起事件的真正“悲剧”所在。

少女自杀事件目前以核心当事人一方死无对证,一方刑拘在案作结,追求事件真相似乎显得不再重要。尽管警方拘留的肇事者只有服装店的女店主一人,但那些曾经“人肉搜索”的网友和“指指点点”的同学朋友,何尝不是少女自寻短见的间接当事人,又何尝不受到良心和道义的拷问。

少女自杀悲剧让“人肉搜索”的正当性再次受到质疑。但“人肉搜索”引擎不过是近来在互联网兴起的一种资料搜索方式,旨在变枯燥乏味的查询过程为一人提问、八方回答的人性化搜索体验,未必具有侵犯个人隐私的原罪。既然能够在网络上搜索到,就应该视为失去了“保密”的价值,问题的关键在如何对这些信息的正确使用。网络暴力的实质是网民责任感与法治底线的缺失,避免类似悲剧的发生,还需强化对网络行为的依法管理,包括对“人肉搜索”的制度规范。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