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宣言》与近现代中国梦的实现(3)

《共产党宣言》与近现代中国梦的实现(3)

中国社会转型的特殊性,使我们在这一过程也付出了比较高的代价。社会矛盾凸显,这些矛盾覆盖领域广泛,涉及门类众多。其中比较受关注的有环境污染、教育不公、反腐倡廉、房价过高、社会保障、收入分配、劳资纠纷、征地补偿、劳动就业、拆迁安置、社会安全、群体冲突、公共安全等等,各种利益群体相互博弈,矛盾激化;种种激化的社会矛盾又互相影响,严重阻碍了我们要建成全面的小康社会这个梦想的实现。

这些问题都是在改革中出现的,必须用不断深化改革来解决。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以唯物史观阐发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的实际状况时,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阻碍和破坏作用就十分突出。为了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这就是我们改革的基本任务。这种改革,是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有计划、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的,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的进行,只应该促进而绝不能损害社会的安定、生产的发展、人民生活的改善和国家财力的增强,检验改革得失成败的最主要标准是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

在这样的原则指导下,我们的改革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如改革干部人事制度、给民众更多的选拔官员的选择权,废除不合理的特权,推行官员财产申报公开制度等;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医疗、养老、最低生活保障、社会救助救济等;改革收入分配制度,缩小贫富、行业、城乡差距等等,这些问题不管涉及的是经济改革、行政改革还是政治体制改革,都要敢于触及。因为我们建设的这个小康社会,既是物质的小康社会,更重要的是精神的小康社会。所以不仅仅是解决温饱问题,而是要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满足城乡发展需要,比如社会主义的民主要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要更加完备,人与环境更加和谐,每个人都能得到良好的教育,得到更好的发展。所以,社会转型背景下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中国梦,既是承上,又是启下,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环,是一个应对复杂矛盾,考验我党智慧和党领导人民艰苦奋斗的艰辛过程。

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在北京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表明,我党完成了基本国家制度的顶层设计,中国梦也随之进入新的阶段。1978年,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经济建设为重心,实行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满足人民群众物质和精神的2需求。使中国共产党深刻认识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发展社会主义的问题。1992年,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大力发展各类所有制经济,在经济层面上完成了现代国家的顶层设计。随着改革的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建立和完善,经济持续快速的增长,顺利完成总体小康社会建设目标。以胡锦涛为核心的中央集体,在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同时,着力保障、改善民生,一系列社会保障制度得以建立,民族复兴大业更进了一步,中国梦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梦想。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