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告别“父母官”观念 以“公仆”之心服务于民(2)

【案例】告别“父母官”观念 以“公仆”之心服务于民(2)

我们已经进入21世纪,该与时俱进了。从现代文明和法理的角度审视,官员是一种职业、一种服务社会的岗位,官员手中的权力和责任是对等的,有权必有责。遗憾的是,现实中一些官员总是有意无意地自称“父母官”,比如“瘦肉精”事件被曝光后,河南沁阳一名官员接受记者采访时称:“心里面沉甸甸的,作为老百姓的‘父母官’,没有尽到自己的职责。”这番言辞也许是真诚的,但是“一不小心”自称“父母官”,还是暴露出其真实想法。

官员不能自称“父母官”,民众也不能称官员为“父母官”,包括一些媒体报道也应弃用“父母官”的称呼。据报道,第六版《辞海》已将“父母官”这个词条删除。这是好消息!

官民关系应该正常一些,两者之间的称呼应该纯粹一些。学者张鸣说:“古代的地方官,一是所谓民之父母,二是所谓牧民之官。我们现在的干部,要当人民公仆了,为人民服务,做点好事,让当地人民说声好,本是做干部的应有之义。毕竟老百姓不是牛羊,我们的干部也不再是牧民之官。”

李肇星认为“人民至上、人民万岁”,这不无道理。他还认为,老百姓才是所有人的“父母”,物质文明、精神文明都是劳动人民创造的。其实老百姓也没有必要当官员的父母。民是官之父母,把官员当儿子对待,这同样不正常,进入了另一种错误状态。怎么才算正常?官员掌握公权力,必须向公众提供公共服务,同时也必须接受公民监督。“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谈。”“父母官”这一称呼可以休矣。我们应该关注的是权力如何为公,保证那些掌握权力的官员能够恪尽职守,并且要“将权力关进笼子里”。

从“父母官”到“子女官”的定位思考

当“子女官”应是当代官员新的角色定位。“父母官”是古代百姓对州县官的称呼,这源于中国古代中央政府高度集权封建社会大背景;也源于强调君为臣纲和父为子纲的儒家文化的影响。现代政治中,政府只是代人民行使公权力,政府的支出源于人民上缴的税收。从这种意义上讲,人民才是政府官员的“衣食父母”。邓小平同志说过:“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封建官民父子关系本应在政治现代化和政府现代化的冲击下土崩瓦解,但现实中官僚主义作风、官本位思想却依旧存在。这需要为官者随着时代变革更新意识,将自己的角色定位从“父母官”像“子女官”的转变,才能真正敬畏手中的权力、敬畏百姓。

尽“父母责”应是当代官员新的职责定位。“父母官”不应是官员的自诩,而应是百姓对官员的尊称。这之中虽有不当之处,但却包含着百姓对官员最朴实的期望:政府官员应是“爱民如子”意义上的“父母官”。这也就要求我们的官员不做“父母官”,却要尽“父母责”。百姓期望的“爱民如子”父母官绝非封建大家长按照自己的意图支配百姓,为了维护自己的家长权威,代民作主、专权独断。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我们一切工作干部,不论职位高低,都是人民的勤务员,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人民服务”。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愿意倾尽所有的,但是这种付出却不应当是“自以为是”的。职责有没有尽到,百姓满意是标杆。我们的官员在尽“父母责”的同时也当引入现代教育理念,执政为民要体现人民的愿望,让人民真正地当家作主。

官本位思想下,一些官员以“父母官”自诩,高高在上、脱离人民,“水能载舟,也能覆舟”,终将被人民背弃。只有那些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子女官”才能走进人民心里,为人民所拥护。我们的各级领导干部,不管你职位有多高,手中的权力有多大,都应该是人民群众的公仆和子女。为官者,应做好“子女官”,尽好“父母责”。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